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细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博物馆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到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旨在探究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细节。
  关键词:博物馆; 研学旅行;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194-002
   博物馆作为对民众开放的公共机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研学旅行已经是课外活动的新常态。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体验式学习,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如何发挥博物馆的价值让研学旅行课程不流于形式,笔者将从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和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一、博物馆研学课程特点分析
   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的受众是“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简单的说研学的受众是九到十七岁的青少年。此年龄段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很显然青少年学生不同于普通游客。研学旅行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导游解说。博物馆在设计研学课程的时候需要针对青少年的情绪爱好,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在方式上有所选择,才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受众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心理需要,注重研学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一节好的研学课是需要精心准备、反复揣摩、多次修改的。
   普通旅游团成员年龄分布较大,而研学受众年龄差别较小。普通游客文化程度差异较大,而研学受众文化层次较为统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学课程的讲解比普通导游解说要简单,不必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设计不同问题。但从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讲,研学课程比普通导游解说难度要高得多。普通游客是以游玩的心态而来,而研学受众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而来,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博物馆研学课程要和在校老师结合起来,有必要请在校老师对课程进行指导,才能让课程变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思考有启发。
  二、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环节
   首先,要理清研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研学课要让学生学到哪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深度是截然不同的。其次,以何种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教学目标。以内乡县衙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为例,笔者以为,课程的设计应该分为7个环节:课前引入、场景讲解、思考探究、实践体会、交流分享、知识拓展、回顾总结。
   课前引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精彩的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引入语言。面对低龄段的可以用儿童化的故事情境来引入。面对初高中学生可以使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入。比如内乡县衙博物馆研学课就可以以照壁上的贪作为引入。为什么县衙大门口会绘这么一幅凶恶的怪兽呢?再设几个疑问。这神秘的怪兽到底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自然会关注在老师身上。引入时间不宜过长两分钟之内即可,导入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场景讲解。
   场景讲解:研学的本质是学,因此在博物馆教师不能照搬给普通游客的讲解词。在多个场景中穿梭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吸引而失去对教师的专注,声情并茂的同时略带些夸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该设问的时候要设问,该提问的时候要提问,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参观去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学生们的知识增长往往来源于好奇心。一个引发思考的小问题可能会给孩子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因此教师必须在设问上下足功夫。
   比如內乡县衙博物馆研学课程介绍到一代文豪元好问的时候,有必要展示一下当时的局势图,让孩子们消除历史误区。课本上讲南宋历史的时候对南宋介绍很多,而对金、蒙古等介绍较少,孩子很容易形成片面的历史观。笔者也是成年之后才知道内乡当时是金朝的统治区。宋也好金也好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考探究:单纯的讲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必须深入思考才能探寻知识的脉络。文物是远去的历史,其时代背景和孩子们的生活相隔太远。孩子们在场景讲解之后肯定还有不少问题。可以给孩子们自由提问的时间。由于孩子们的思维各异,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才不至于被陌生的问题难倒。这也是非常考验教师素质的。在此环节也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当小小老师来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活跃气氛,增强趣味性,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欢快的氛围中融会贯通。
   实践体会:此环节是利用博物馆的现代设施比如3D影院,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的可以设置让学生亲自动手的项目,比如推石磨等。在内乡县衙博物馆还有知县审案等现场剧表演。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事先进行角色练习,研学的时候穿上古代服装现场饰演不同角色,进行审案体验。增强孩子们的参与度,而不是让孩子当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们在实景扮演中会体会到古代的官民关系和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交流分享:本环节主要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本次研学的心得体会,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让学生回到学校之后再进行。在博物馆进行的好处在于,趁热打铁,在周围的环境氛围下进行分享,会加深印象,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拓展知识: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本次研学尽管即将结束,但是对学生来说以后的学习之路还是很长的,启发性的有深度的相关知识的扩展会带给孩子深度的思考。扩展知识可以给孩子铺垫更广阔的成长之路。
   回顾总结:本环节是照应开始的引入,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几句话把本次研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为博物馆研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博物馆研学旅行应该注意的细节
   一堂效果出色的研学课在注重环节流程设计之外还应该注重具体的细节,细节才是打动学生的关键所在。博物馆研学应该注重以下细节:    学生需要:在设计研学课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尽量改变单一的讲述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式学习的效果远远好过填鸭式学习。老师尽量少讲,能让孩子讲述的让孩子讲述。研学的博物馆不应该是沉默刻板的地方,应该变得有趣生动,成为学生们向往的地方。
   角色定位:优秀的老师要有角色意识,之前的导游要变身为教师。老师还需要进入角色,用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流连忘返。老师还要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问题。太难的问题,无人理解,也就毫无意义,太简单的问题不能引发思考也没有价值。要让孩子们通过思考自己寻找答案。
   簡繁得当:对于导游来说,一言堂固然熟门熟路,但是要想提高研学效果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讲授模式。根据握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以体验活动为主,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研究。抓住重点,不必走马观花面面俱到,根据研学课程的内容,在重点的地方下功夫让孩子们有所收获,而不是简单的一日游。
   重视互动:导游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对教学的套路不是很熟悉。变身为教师后应该注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比如,有需要朗诵的诗词对联,让学生读比自己读效果要好,男女分组读或者小组读的形式又比学生自己随便读的效果要好。另外对于孩子们的表现要及时地给出正面评价。对于回答不是很好的孩子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
   课件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在环境讲解的时候借助生动的课件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收获。课件应该多图片少文字。一页幻灯片上面的文字不要超过五十个字。如果是满屏文字,那么这样的幻灯片和教室的黑板就没有区别了,学生失去兴趣研学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事先播放,征求多方意见再进行修改,精益求精。
   安全保障:青少年生性好动,而博物馆不同于校园,可能会存在一些导致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光滑的台阶、低矮的屋檐。作为一名研学旅行的主导者,博物馆的教师应该对研学过程中的路线烂熟于心,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另外还需要反复强调纪律要求,不能在博物馆内嬉戏打闹。保证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本质是实践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作为负载历史的公共场所,应该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流连忘返的地方。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就不能不重视研学课程的设计和细节,无论是整个流程的安排还是具体的细节,保证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收获满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