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能能 万红莲 张静

  摘 要:文章以“研学旅行”为检索主题从中国知网获取相关文献,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获得的561篇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共有66名作者和34个研究机构各发表了2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研究热点涉及地理教学、课程化、修学旅行、旅行社等8个领域;地理学科对研学旅行的响应较好,但研究群体间合作较少。随着研学旅行的推进,课程化的研究热度会持续一段时间,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
  关键词:研学旅行;Cite Space;地理教学;课程化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随后政府部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以引导、规范、保障研学旅行的实施。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多方面加强对研学旅行的指导和要求,教研者也加紧了对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使研学旅行成为近几年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研学旅行历经7年,研究成果众多,涉及研学意义、基地建设、政策解读、课程开发等多个方面。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研究法分析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与趋势,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Cite Space是一款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1]。常用来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本次研究采用Cite Space V.5.3.R1。将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将主题确定为“研学旅行”,时间设置为2013—2019年(迄于2019年4月),得到712篇文献,人工剔除报纸、会议及与主题不相关文献,保存561篇作为本次研究的原始数据。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年发文量
  2013年国家政府部门首次提出研学旅行,但只有少量文献见于报纸,学术期刊几乎没有(图1)。2013—2016年研学旅行处于缓慢发展时期,知网每年收录的学术文献不足20篇,说明相关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成果也较少。2017—2019年,研学旅行的发文量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意见》的颁布,明确中小学实施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并加强对研学旅行的指导,为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保障。教研者开始主导研学旅行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快速增长。
  2.研究机构
  运行Cite Space,设置时间(Time Slicing)为2013—2019,选择机构(Institution)聚类,其他项为默认,成图后,调节字体、节点大小和位置,得到研究机构聚类视图(图2)。
  图2显示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34所,节点和字体越大,表明研究机构发文量越多,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的教师共发文14篇,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研究涉及面广,对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意义、学校顶层设计与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表明该校对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视和研究相对成熟;同时,该校重点强调教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对中学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具有借鉴意义。其次,发文量较多的有福建師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要是关于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建设及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就机构而言,高等院校、教研机构26所,占74.29%,是研究机构的主体,而中小学校是研学课程的组织者,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成败,在今后应加强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组织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研学课程。就地区而言,北京研究机构最多达6所,其次为江苏、四川、江西,都有3所核心研究机构,东北地区及5大民族自治区未出现2所以上的研究机构,表明研学旅行研究存在地域差异。就合作程度而言,只有3条连线6所相互合作的机构,说明研究机构跨校、跨地区的合作少,不利于学校、地区之间优势互补。
  3.研究作者
  参照机构聚类视图制作方法,得到作者聚类视图(图3)。
  在图3中,显示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研究者,共有66名,发文量最多的是王晓燕、段玉山、董媛,都是4篇,分别对研学旅行概念及意义、课程标准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文量较多的还有马希良、郭锋涛、周维国、袁书琪等人,对研学旅行相关研究也做出了较大贡献;图中的35条连线,说明作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学者之间相互合作能获得该领域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其中段玉山、袁书琪、周维国、郭锋涛从事地理研究与教学,是目前研究研学旅行最大的学术团体,对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建设贡献较大,推进了研学课程的实施和后续评价;除此之外,还有418名作者各发表1篇文章,占总数的74.51%,说明公众对研学旅行研究的参与度较高,研学旅行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但根据普莱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者所撰,高产者的数量约是作者总人数的平方根” [2]。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这可能与研学旅行出现时间短,教研者之间合作较少有关。
  4.关键词词频
  关键词不仅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对关键词分析有助于掌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在Cite Space软件中导出关键词频率图,选取前10的关键词(表1)。
  依次可得到研学旅行、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等10个高频关键词,其中研学旅行出现频率最高,为480次;中心度最高的也是研学旅行,达1.3,其他关键词中心度均在0~0.13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与地理相关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地理核心素养出现的频率均超过11次,说明地理学科与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较为密切,地理教研者为研学旅行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4-5],但研学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多学科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共同推进研学课程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5.关键词聚类
  参照机构聚类视图制作方法,选择时间轴分析(Timeline View)得到关键词时序图(图4)。
  2017年以前,研学旅行相关研究较少,旅游和教育都是关注的领域。在2017年及以后,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在研学旅行主题下有8个研究热点领域,分别是地理教学、课程化、修学旅行、旅行社、中小学生、沂蒙精神、体验式学习、地理教师。
  地理教学契合了研学旅行的相关理念。在自然、社会真实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6],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结合推动了研学旅行的实施,在实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过程和方法教育。
  课程化是研学旅行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研学旅行的研究热点。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研学旅行体系,是研学课程化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也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随着研学课程化推进,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愈加重要。
  修学旅行研究较早,侧重学习国际经验,是一种以游相伴的践学、以学为主的旅行。现代修学旅行最早起源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重视程度高、内容形式多样[7],80年代初接待日本修学旅行团后,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参加对象不局限于中小学生。2013年前,我国学者一直沿用“修学旅行”一词,即广义的研学旅行,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侠义的研学旅行,专指由教育机构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8]。
  旅行社有望成为研学旅行的合作者,是研学课程开发的重要推动力量。研学旅行的组织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协调众多因素,对于首次开展研学旅行的中小学校而言,缺乏组织、课程开发经验,而这正是旅行社的优势,但学校和教师在研学过程中应加强指导,防止陷入只“游”不“学”的误区。
  中小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重点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研学课程知行结合,融合了知识、方法和情感教育。作为国家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应当凸显其公益性,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使全体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同质等量的研学体验。
  地方优秀文化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学习内容,研学内容别样“红”。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孕育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9],红色沂蒙等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符号,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研学旅行中重新焕发生机,也彰显了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体验式学习是研学旅行的学习特点,情感体验受到重视。研学旅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侧重情感体验和综合素质提高,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过程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地理教师在研学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内容广博,与复杂的社会情景联系密切,地理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研学导师培训的相关活动,同时增进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合作,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设计研学路线与课程,开发具有校域特色的研学产品。
  三、结论与展望
  1.结论
  研学旅行相关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2013—2016年间研究成果少,旅游转型和素质教育成为两个主要领域。2017—2019年迅速發展,教研人员开始主导研学旅行研究,地理教学、课程化、修学旅行、旅行社等领域或机构是研究的热点内容,同时,地理学科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众多的研究人员与机构中,发表2篇及以上的共有66名作者和34个研究机构,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王晓燕、段玉山、董媛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也出现一些重要的研究团体,但核心研究群体占全部作者的比重低,且研究者之间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少。
  2.展望
  (1)研究群体合作应是多方面的,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机构合作不仅需要跨校、跨区域的合作,更应该注重高校和中小学合作,为中小学高效实施研学旅行提供帮助,将研学旅行落到实处;研究者间的合作,不仅需要核心研究群体的合作,还需要吸引新的研究者加入,尤其是中小学不同学科教师的参与,共同开发研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可能成为近期研究热点。随着研学旅行的深入开展,课程开发和综合评价机制是课程化的重要内容,课程化的研究热度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当前良莠不齐的研学课程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的成效,在研学旅行与学科逐渐融合的趋势下,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愈加重要,应该会成为近期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李杰, 陈超美. 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
  [2] D.普莱斯著.小科学·大科学[M]. 宋剑耕,戴振飞,译.上海:世界科学社,1982.
  [3] 刘伟,刘育蓓.2018年高中地理教研热点与启示——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分析[J].地理教育,2019(07):9-12.
  [4] 邱涛.研学旅行地理教师需先行[J].地理教育,2017(05):7-9.
  [5] 陶然,李俊峰.主题探究式地理研学旅行设计——以“山地的形成”为例[J].地理教育,2019(07):54-5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7] 卢爱华, 王玉霞. 浅谈我国现代修学旅游的发展[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11): 33-35.
  [8] 李军.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06):13-19.
  [9] 周华.专家研讨“传承抗大基因 弘扬沂蒙精神”[N].光明日报,2018-11-2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