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历史研学课程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研学旅行进行改革。以行为径,将教师资源、课程资源进行多维度整合,推动历史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推进以研学旅行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关键词:历史;研学课程;项目式学习
  历史课程,人类社会的一部发展史,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它有深刻的实物及遗址遗迹的记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借研学旅行的教育改革春风,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结合学校教学计划与周围资源,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实施研学旅行课程。
  一、以行为径,多元整合,推动历史研学旅行课程化实施
  历史研学课程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由传统的“学答”转向“学问”,强调主动探究,具有明显的设问性、自主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过程性和生成性。
  研学旅行活动不仅止步于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而是由上至下强化课程意识,以行为径,将教师资源、课程资源进行多维度整合,推动历史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推进以研学旅行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及应用是历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不基于学情的研学旅行是无本之木,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研学旅行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将国家课程与周边研学旅行资源有机整合,以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为主线,以研学旅行为载体,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及应用,进而才开展历史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历史课堂向外延伸。
  下面以卢晓燕老师的《丝绸之路》为例谈在历史教材整合基础之上进行的研学课程设计:
  1、宏观把握教材,将同一主题或相联接内容进行整合
  历史教材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分散于七八九年级的教材中,时间跨度大,内容细碎。在教学中需要整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13课《宋元的科技和中外交通》“发达的中外交通”、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八年级下册“一带一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内容,生成主题鲜明的新的授课单元。
  2、以时空或逻辑顺序进行新的梳理
  整合后的《丝绸之路》虽然主题鲜明但容量较大、头绪纷杂,故而要将相关知识点按时空或逻辑顺序进行新的梳理,使之更加明晰,时序性和逻辑性更强。
  卢晓燕老师将《丝绸之路》梳理成以下四个小专题:
  1)凿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形成
  2)通衢——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唐、宋元、明)
  3)使者——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汉、唐、宋元、明)
  4)共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
  3、合理安排课时,构建探究型历史课堂
  内容整合完成后就是如何有效的实施,这需要精心的设计,要突破惯性思维,首先依据整合后知识的容量,合理地安排课时。《丝绸之路》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学习任务的发布和自主研讨;第二课时为展示探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胆与信息技术课融合,采用学生分组制作《丝绸之路》纪录片的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中掌握历史知识,解答关键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学会材料的搜集、史料的甄别、灵活使用视頻制作软件等相关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4.在知识掌握,能够质疑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在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请学生参加暑假研学旅行课程 《丝路问道,大国骄傲》的开发和规划,请学生分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方案应包括时间安排、参与人数、路线规划、资金预算、交通工具、食宿安排、人员分工、研学内容及任务、评价方式等。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分小组展示方案,极大的提升和锻炼了综合能力。
  (二)规范的实施流程是历史研学旅行课程顺利开展的保证。
  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论证、实践、总结、研讨,形成了如下开发和实施流程:
  1.充分的准备——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1)遴选合适的研学旅行资源
  历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在历史课程整合基础上,遴选合适的研学旅行资源。
  通过对自然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遗迹、科研机构、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企业的体验探究,真正让历史学习走出课堂,拓展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宽度。让学生在现场真实体验,通过实证史料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实证精神。
  2)采用恰当的研学旅行活动与展示方式
  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收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表达、体验、研讨,培养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也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贡献社会。
  3)制定详尽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
  每一节历史研学课程都是在实地勘察、反复沟通、不断磨合基础上配套生成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应急预案、评价细则、研学旅行任务单等文件,形成历史研学课程体系。
  2、良好的开始——研学旅行准备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不能毫无目的进入场馆、基地参观游览,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之前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到。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启动是从准备课开始的。通过准备课知道本次历史研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确定自己的研学目标。结合学科知识与兴趣点,形成研学小组,制定研究性课题或研学报告主题。同时养成会参观,能研究、善发现的良好习惯。   下面以任晓辉老师的《金字塔.不朽之宫——河南博物院埃及展》为例谈研学旅行准备课的实施:
  环节一:同学们,在相关的资料中有没有解决你们想知道的,如果没有请把你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发表到知好乐相关的平台下,然后浏览平台上其它同学的问题,结合相近的问题,组成研学探究小组。
  环节二:结合实际情况确立研究性小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
  环节三 制定完毕:抽取小组展示,2分钟内叙述完毕。
  3. 周密的部署——历史研学课程实施
  历史研学课程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以年级为单位依据课程方案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过程是繁琐而细致的,其实施流程为:确定主题——规划沟通——实地勘察——制定方案——安全保障——交通安排——学生接收研学任务——研学旅行——形成成果——总结分享。
  二、以学为根,且行且思,研学旅行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颇有成效的研学旅行活动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故而在研学旅行实施的同时,我们开始尝试探索长效机制,固化研学旅行成果,及时对研学旅行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学生研学课程成果丰硕,共有图文展板24块,汇编感悟集、电子手抄报、文物介绍、研学成果等共42本。如《探访星空下的村落,远足黄河边的湿地》结合研学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立项课题41个。
  三十四中的研学旅行活动的筹备开展严谨而细致。不仅每次活动前都提前规划、实地勘察、多次沟通;活动中保障安全、密切跟进、评价先行。
  研学旅行课程实行学分制评价。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构成。在每次活动后活动后还会以展板、感悟、班会等形式进行總结分享,对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开展主题相对应的征文、摄影、研行报告评比活动,对获奖的学生进行表彰。
  从行前的精心准备,行中的周密部署,到行后成果的梳理总结,推广分享,一条清晰的研学课程实施链条就此形成。学生体验到了在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和知识,起到了熔炼团队、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规则意识、责任担当和集体荣誉感的作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期盼,研学旅行中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反思是最大的财富,它是自我凝练、人格塑造和升华的过程,也是研学旅行最深层次的价值。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大量的学习、研发、实地勘察、修改完善、组织策划、分工协调、总结反思、成果汇编等系列复杂而又缜密的工作,团队成员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合作和担当,所以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策划组织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执行力、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历史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JCJYB1711012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0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