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音乐教育如何立德树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宝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音乐教学也相应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涵养以及人格品行。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方向,将德育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中,将立德树人发挥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让立德树人引领音乐教育的创作,提升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平,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育;立德树人;渗透;创作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不断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音乐教学工作在各项活动开展中硕果累累。音乐动人之处,实际上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由于音乐情感的固有性,可以直接陶冶人们的品德情操,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 围绕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立德树人音乐德育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育功能,根据音乐教学特点,围绕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音乐教育立德树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在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思绪的流露、蕴意内涵的表达。可以说,音乐对调适学生的情绪大有帮助,形式有别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风格各异的艺术享受。悠扬婉转的音乐可以有效平复紧张的心情,清远古淡的音乐可以让人的内心清明安然,激昂有力而节奏欢快的音乐让人斗志勃发,奋勇向前。所以针对乐曲不同特点,我们应因地制宜,应该以音乐作为调适学生的情绪有效手段,让学生在一个宽松适度的氛围中享受美好的艺术滋养。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观念,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认知能力,进而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寻找美、体验美,通过润物无声,达到效果。
  二是通過音乐教育立德树人,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范。音乐教育同样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有适当的规束作用,从而体现出更具价值意义的德育效果。首先,音乐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及与之对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良性发展,对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正确的、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思维习惯行为,并产生良性的行为。其次,在所教学的部分音乐作品里就很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直接的教导作用。比如在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中,歌中唱道:“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首歌唱表达了青年人对梦想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的意志。通过此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当前身处国家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富强,生活条件较好,但并不愿意在舒适的环境中不思进取,乐享其成,而是对前途方向明确,对未来充满信心,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负时光,不懈奋斗,不负韶华。
  三是通过音乐教育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特质的养成。首先,音乐教育是与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融入生活,珍惜友情。在与生活相互衔接、体会,感受身边亲友对自己在学习上、在生活中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懂得要善待亲友,尊重长辈,爱护晚辈,真诚待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在欣赏赞颂真情歌颂友谊的曲子来引导学生。例如欣赏《友谊地久天长》时,在进行思考优美旋律的曲子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快乐,感受歌曲蕴含的真挚情感,如清泉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润物无声中让大家对友谊对亲情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共同呵护珍贵的友情。其次是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将榜样效应嫁接到德育活动中。音乐中有很多对英雄事迹进行赞颂和传扬,音乐教师对音乐所颂扬的人和事熟练于心,感受于心,而后通过讲解这些音乐,阐述音乐所颂扬的人物感人事迹,并让学生欣赏到优美的音乐,从中得到英雄人物的激励。同时我们教师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上行下效,让学生学有目标,追有榜样。所以,音乐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愉悦和美好的享受,荡涤人们的心灵,音乐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音乐的内涵,通过正气昂扬的歌曲来指引和促进学生的心灵正能量的产生和成长。
  二、 根据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将立德树人渗透
  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大有益处。经典高雅的音乐,能让学生能体会艺术所散发出的真、善、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真诚正直,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坚韧进取。当然,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还能体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会引导学生要讲正直、重承诺、实信用、明是非、讲奉献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旋律会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坚毅的性格。特定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不惧孤独以及进行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来,音乐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朝气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
  一是以歌曲自然渗透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将德育内容与学习有机结合,不得生搬硬套,否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在如唐代的诗《琵琶行》中就有对音乐进行表述,进而引起联想的描写,主人公听完音乐,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想起自己仕途不意、宦海沉浮,所以产生共鸣,泪下青衫。音乐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疏解抑郁情绪、促进身体健康。通过欣赏舒缓轻松、旋律优美的乐曲,把学生从紧张的学习压力中,在音乐的引导下得到适度的缓解,从而一张一弛,调整状态,以更激昂的斗志更好地投入到更紧张的学习中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通过适当方式的引导和知识的培养,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的人。而音乐教育正是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始终保持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初心,坚定不移,促进学生的德育、智力方面启迪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从繁复紧张的课堂学习抽离出来,从更高的视野,从更广的高度来,感受和认知世界。
  二是以通过感悟自然渗透,更好地传递音符中所蕴涵的信息和特质。怎样充分如何挖掘音乐内涵呢?应该综合相关文化来进行,有的音乐因为自身的旋律明显自带表强烈奔放的情感。例如《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必须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及作者在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等信息进行了解,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在欣赏该乐曲时,紧凑明快的节奏传递出对生命强烈的热爱之情,我们似乎看到了作曲家面对曲折的命运,依然奋起抗争、顽强不屈的英勇形象。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们流露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作者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篇,便是一句发人深思的警句——命运在敲门!开门见山,直抒己意,从而贯穿始终,让人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迎来曙光的壮丽凯歌,整曲节奏紧张明快,音域宽广,旋律阳刚,情感奔放,气势恢宏,反映了男性的至阳至刚之美。   三、 以音乐教育活动的创作为目标开展立德树人的教学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还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以此来自由地抒发和展现自己的情感世界。这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音乐创作能力,主动性、创造性地发现、挖掘并通过适当的音乐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时还应转换角色,从听众对象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等方面进行设定和思考,架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好地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一是开展加强高中音乐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既要通过自己的示范演唱,还要与学生学唱的相互结合,打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布置一些音乐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创作,讓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比如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同学们则应该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对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多加体会,同时教师可以播放出《嘎达梅林》的视频,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表演结束后,每个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单独表演,比如可以选男生扮演东北军阀,由女生扮演嘎达梅林,通过学生的演出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嘎达梅林》内容的理解,传递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富有成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来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二是在学生的创作和训练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学。音乐艺术与美术、建筑、园林等艺术不一样,是起伏跳跃、充满律动的艺术,是思想流动、描绘心境的艺术,高中生正是求知欲、创作欲最旺盛的时期,教师要循循善诱,善于利用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作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在高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中,了解掌握各部分民歌的创作基本特征,有鱼咬尾创作手法,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创作各部分民歌基本方法,然后尝试利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旋律进行歌曲的创作,条件成熟的话也可以考虑开个学生的原创歌曲联展,加深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在训练中进行教学。音乐是触及心智、触动灵魂的艺术,音乐教师要精准把握新课改的要求,将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课堂渗透到教学创作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训练,灵活掌握基本技能,理解感悟创作,升华对音乐立德树人的理念、审美教育等综合表现。
  四、 总结
  音乐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在对学生的音乐教育立德树人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逐步教导,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由于中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比较陌生,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思想情感教育合理应用于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才能让音乐教学更加丰富,才能帮学生对自身进行更好的完善和提升。总之,音乐教育立德树人对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人格及培养综合型人才,对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君.艺术素质测评背景下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2]宗青云.音乐课堂学生创作实践创新设计研究[J].成才之,2017(9):32.
  [3]李强.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音乐大观,2014(5).
  作者简介:黄宝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0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