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互联网+校史”模式下校园文化的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建

  摘 要: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校史研究存在着校史宣传单一化、校园文化建设功利化、校史研究的浅层化的问题,校史研究结合“互联网+”模式,整合现有的网络平台资源,配合校园活动,展开校史文化宣传工作;将校史宣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校史的热情;转变研究重点,建立系统的校史教学和德育资源。以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论证校史的兴趣和热情。挖掘校史的教化育人和隐性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成立德树人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校史”模式;校园文化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它记载着一所学校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校史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和特色人才更是每个时代精神文化的引领者。研究和建设校史,是树立学校品牌价值和核心精神的重要一步。将校史融入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继承学校独有的办学传统,构建特色的精神家园,还有利于师生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校在新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
  笔者所在的福州外国语学校学校已有113年的历史,培养了众多名扬海内外的优秀校友。校史研究团队发布了关于校园文化、校史的问卷调查,从调研的数据显示约76%的学生认为自己稍微了解校史,约16%~17%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校史,有6%~7%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不了解校史。学生所熟知的校友只有陈景润、谢冕等几位著名的校友,而对其他校友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几乎一无所知,对学校的变迁和发展、校名沿革等方面也是一片茫然。
  一、 探究当前学生了解校史的机会很少的原因
  (一)传统校史宣传的单一化
  传统校史资料多为纸质材料,内容多以档案史料为主要研究素材,汇编研究也多是史实罗列和展现,校史的宣传和传播方式主要为新生入学教育、班会课等传统模式。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变得立体化、多元化、便捷化,学生了解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传统的阅读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的宣传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起到对校史的传播和推广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化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学校重视外在的、收效快的硬件建设,更多关注中高考成绩等教学质量问题,而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能从更高层次理解、把握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或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校园软文化的建设,人文传承意识趋于弱化,不够重视对校史研究和推广。
  (三)校史研究的浅层化
  当前校史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文字材料的整理和人物访问的汇编,多囿于校志、大事记、年鉴等浅层次的校史编研,校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惯于从一个方面或视角看待校史问题,缺乏对史实的全面立体思维,无形中割裂了校史与现实。在处理校史与现代科技的冲突时又缺乏与时俱进的观点,不能很好地实现校史研究中人文与科技因素的融合,现代化的校史宣传平台借助很少,校史电子传播渠道局限于校内局域网,校史研究范围狭窄,深层次思考型的校史编研成果较少。新时期校史的研究要呈现一种发展的逻辑、延续的文化内涵的传承过程,最终体现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学校发展历史。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办学历程的不同,每所学校都有一部独具特色的发展史,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校史文化应该是学校在长期历史积淀、碰撞、凝聚起来的优秀文化,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特点,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教学资源,将其融入校园文化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找到学校发展史中与时代的契合点,从校史中将能够代表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的正向文化发扬光大,也从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获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问卷调查中,学生也更表现出对丰富宣传渠道的诉求。
  我们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所期待的了解校史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阅读、上课、讲座模式外,也有网络、舞台剧、宣传片等形式,由此可知,现今学生希望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希望参与校史研究中,这符合为新一代青年学习了解事物的主要模式即“互联网+x”自主探究模式。
  二、 “互联网+校史”自主探究模式
  (一)整合现有的网络平台资源,配合校园活动,展开校史文化宣传工作
  互联网时代,师生群体的信息来源逐渐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搭载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以加速宣传的辐射范围和传播速度,让教育形式更多样化。校史研究团队以互联网为媒介,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学生会QQ官方号等平台开设校史专栏作為宣传阵地,定期推送校史相关推文,如校园老照片,校友故事等,让更多人了解学校故事和优秀校友事迹。此外还可以配合一些校园活动,比如设置网上校史知识竞赛(科普活动),或在校园科艺节上开展校园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史知识,增强校史的趣味性。
  校史研究团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校史校情信息和资源进行再一次整合和梳理,例如设计“学校发展时空之旅”,利用AR技术,将旧影像资料进行整合,以生动形象的全息影音动画来展现校史的时空变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在“时空之旅”中设计有效的对话机制和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师生理性思考,将德育内容蕴含其中,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校史研究团队可以和学生会、校友会合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校史故事和校园作品征集。如举办校园文创作品大赛,号召新老校友设计文创作品,作品题材不限,通过网络进行海选,选出最好的作品。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在校学生创作的热情,也可以唤醒新老校友对母校的美好回忆,有利于校友和学校之间感情维系。如举办“我和福外不得不说的故事”等活动,通过网络平台留下校友们的文字或语音资料,将校史故事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推广和保存。通过“互联网+校史”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宣传校史资料,推广校园文化,还可以有效保存相关影音资料,使之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   (二)将校史宣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校史的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结合社团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立学生校史研究社团,将学生吸纳到校史研究队伍中来。学生研究社团成立校史专访组、福外故事组、资料搜集组等,并和文学社、舞蹈社、话剧社等社团进行联动,进行校史研究。
  文学社团商议联合编写校史专题校刊,话剧社联合编排校史专题话剧。学生们对于社团方面具有极大的兴趣,将校史与社团相结合,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于校史的兴趣。鼓励学生创作,记录校园内老师和同学们的趣闻趣事,收集和校史相关的旧刊物和老照片。在研究中,学生能感受到学校发展的辉煌历程,了解一批批優秀的校友和老师,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各行各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切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奋斗热情,让家国情怀思想教育深入人心。现有研究成果如校刊、话剧等也成为学生、学校自身的精神财富,让师生更多地了解校史、参与校史建设,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完善校史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师生对于学校的自豪感,产生与学校建设荣辱与共的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将校园文化与校史相结合,以饱满的人物形象、可见的物质遗产、感人的家国情怀让精神文明扎根在每个师生心中。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多样化、多层次的选题角度,丰富校史编研的内容,进一步挖掘校史档案资源。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校史和研究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现实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验。”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校史“存史鉴今”的作用,校史团队和学生一起结合校史研究课题,将经过考证的相关档案史料进行梳理整合,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在2019年第35届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团队老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传承校园文化 探寻榜样力量》《关注体特生发展 培养新青年栋梁》分获福州市一等奖和二等奖。优异的成绩也吸引着更多学生来进行校史研究活动,形成校史研究和学生活动结合的合体,让校史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研究。
  (三)转变研究重点,建立系统的校史教学和德育资源
  校史研究从“梳理型”向“研究型”转变,从不同角度和题材来研究校史。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建立系统的校史教学和德育资源。
  在教学中,可以将校友事迹等资源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英语教学中可以结合万拔文校长写的《我在中国的二十年》等书籍进行汉译英教学,在学习中渗透爱校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鉴赏著名国画艺术家郑乃珖等校友的绘画作品,将美育和优秀校友故事相结合,体会美的艺术;在语文课上,可以欣赏谢冕先生回忆校园和榕树的文章,从字里行间感受校园之美;在班会课上,可以将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张是敬与杜桂仙校友这对夫妻校友实验新药等等优秀校友的感人事迹,为学生树立起尽心为国的光辉榜样。还可以将校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切合新时代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延伸和拓展课堂教育的层次和深度。
  校史研究团队依据校史校情挖掘历史故事,如“抗战中的福外故事”,使师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命运决定学校命运,个人命运凸显国家命运”的辩证关系,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勿忘国耻,自强不息”的真切含义,从而珍惜和平,珍惜发展,珍惜美好生活。充分挖掘校园建筑的历史故事,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校史研究团队邀请老教师和优秀的老校友回校进行讲座和访谈,看看校园里的陈景润广场、紫藤花和三角梅的回廊亭台、校园樟树小路、思万楼、大榕树等场所,这些不仅是校园里美丽的风景,也蕴含着几代福外人共同的回忆。老教师和老校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他们是身边看得见的榜样。他们的讲座不仅可以结合当今教育热门的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初步生涯教育,还以鲜活的事例,升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奉献意识。
  “互联网+校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论证校史的兴趣和热情。挖掘校史的教化育人和隐性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成立德树人的理想效果。利用校史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使“立德树人”工作始终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李华.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校史的育人价值: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史教育为例[J].福建教育,2018(30).
  [2]董洪亮,万伟.研究性学习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高一[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174.
  [3]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借力特色民族史料 传承弘扬优秀家风[N].中国教育报,2020第11036号.
  作者简介:林建,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基于校史研究下家国情怀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9XB09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1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