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理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白祥志 曾倩云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一生唯一一篇记游文章,另一篇题目虽为游记,但其实是他视察工作的记录。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王安石借一次并不尽兴的游山,表达了作者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张,阐述了他游山后感悟的“五步成功法”,这是王安石以其智慧留给后人的重要教诲。
   这篇游记与其它游记截然不同。全文六百余字,具体写游记本身仅仅38字,记游的文字极其减省,可谓惜墨如金。其余文字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为叙事及考据,一部分为心得悟处。这种安排确实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匠心。
   一、识山者游山,借山显人格——求真务实
   从王安石这篇游记可以看出,游山者要识山,懂山,才有意义,如果只是随人入山,不知所游之山的由来兴废,只能算作玩。游褒禅山,他并不急于写游山本身,而是先从这座山的命名,来历写起。“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有理有据,徐徐道来。既写了“慧空禅院”的来历,又写“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并写华山洞的命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甚至连华山洞百步之外倒在路旁的石碑也要写出来,更引用碑上模糊的“花山”二字,来说明“花山”与“华山”的关系,强调“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充分显示了王安石做人、做学问求真务实的态度。
   结尾两段,也同样显示了作者求真务实的态度。先写对于倒在路边石碑的心得,认为古今书中常常因为一次谬误而导致以讹传讹的情形比比皆是,告诫世间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深思慎取。最后,写与作者一起游山的四人名讳代称。很多人理解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如果理解为作者求真务实态度的体现,也许更能体现王安石教诲后人的智慧。
   可见,即使游一座普通的山,王安石也要搞清楚这是怎样一座山。命名、来历,引用求证,不苟同,不随意,重视求真,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面对一块破旧的石碑,也能悟到做学问的精妙;甚至文中记述同游者的名姓,无一不体现王安石的做人原则:求其真,务其实。这就是王安石的人格所在。也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
   二、随波逐流者,人生必有悔
   一个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定力,有主见,不随波逐流。然而,很多人败就败在随波逐流上,等到时过境迁,留下的只有悔恨。
   王安石以一次平淡无奇的游山经历,写出自己随人进退,不能坚持自我,导致没有完成这次游山的经历。他用三句话记述了这次半途而废的游历:“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游山的过程笔墨简略极致。对于游览途中所见,也只用“其见愈奇”四个字加以概括,到底奇在何处?并没有说明,仅仅用一句“随怠而欲出者与之俱出”就结句了。这样简略写游山的经过,当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果,因为作者的本义并非要按一般的游记去写。而是借这次游山表达自己对包括游山在内的世间万物的感慨。在他看来,世间这么美好奇妙的景色,竟然因为同游者当中有一个坚持不住而心生退却的人,导致大家都没有尽兴。所以,作者在“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一句中,表达了自己因随波逐流错过领略世间奇景的悔恨。
   的确如此,王安石的“悔”代表了所有曾经随波逐流、半途而废的人的心声。他用自己的“悔”,告诫我们不要继续走他的老路,避免更多的人生活在“悔”中。太多的人就是不肯吸取前人覆辙的惨痛教训,偏偏要等到自己翻車才知道可怕。作者在随波逐流中照见自己,其实也是让我们照见自己。
   三、游山的体悟——实现理想五步法
   在文章中,作者以自己的感悟,提出了实现理想的五个步骤,这就是“有目标、有志气、有恒心、有能力、有外物帮助”,这些是人生事业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远大的目标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理想与目标是人前进的方向,没有理想目标的人,好比无头苍蝇,到处乱飞,虽然辛苦,却一事无成,关键就在于不知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所以,人不论在那个阶层,都要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品质得以更好的提升。
   王安石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世界上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常常都在危险遥远、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是作者对世间万事万物所做的比喻,象征着某种远大的理想与目标。王安石的一生,正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为社会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因此,不论他在地方为官,还是在朝中任职,都能为国尽忠,为民尽力。《游褒禅山记》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正是人生高远理想,宏伟目标的形象写照。这是希望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深处有属于自己的高远目标,并以此引领自己走向人生更美好的未来。
   激励世人要有高远目标,这在文中前边写前后洞时作者就埋下了伏笔。在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写道:“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前洞地势平坦,游人众多,后洞山路崎岖,阴森可怖,深不可测,游人很少。这些描述,为后文作者提出做人要有高远理想做伏笔。所不同之处在于,此处是形象的记叙方式,后文则是作者直接的议论。两者互相映照,更能体现作者的用意。
   (二)志气是实现目标的动力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志向坚定,才能成事。这正如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靠的全是内心强烈的志向和不屈的意志,才实现了一雪前耻,灭吴的目标。王安石以一次普通的游山,感悟到一个人有远大的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是如何保证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他认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如果没有强烈的志气、决心与勇气是无法达到目标的。
   (三)恒心毅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
   在王安石看来,一个人不但要有志向,有志气,还要能“不随以至,”也就是不随波逐流,放弃对目标的进取追求。换句话说,一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没有恒心毅力做保证,想实现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谈。为了说明恒心毅力的重要性,作者两次强调不随波逐流,要有定力,能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四)能力是实现目标的匹配器
   王安石也看到了,目标能否实现,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有密切关系。所以他说:“有志矣,不随以至,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一个人所定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过高,就会无法实现,我们不能期望一只绵羊完成狮子才能完成的任务。只有能力和目标相匹配,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五)外界的助力是实现目标的有力条件
   要想顺利完成一件事,必须主客观条件都要具备,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以上所说的四个方面,都是实现目标的主观因素,从客观的因素来说,还需要外界的助力。
   这里所说的外界的助力,包括的因素较多,从大的方面说,如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风俗习惯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有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人际关系,需要的基本条件,甚至包括机遇,运气等等。这些都会对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是王安石对于实现理想的基本观点,这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实现理想的所有要素。一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用求真务实的态度,能把这五个方面尽量做好,那么,实现理想将会指日可待。
  
   白祥志,曾倩云,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4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