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注重传授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教育是教学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语文这门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建构应用和思维发展以及神门鉴赏还有文化传承,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要求及目标。因此,生本课堂的构建刻不容缓。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是当前非常盛行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旨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下构建生本课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构建多样化教学是如今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意义
   小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初始阶段,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核心素養的大环境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生本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了以往教师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的讲解模式,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中构建生本课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生本课堂非常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标准,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不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生本课堂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生本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生本课堂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大胆质疑并在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获得新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为了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就要积极构建生本课堂,这也是生本课堂意义所在。在生本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利用自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相关问题,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的魅力和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语文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语文学习之中,以此构建生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构建相关情境,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初始阶段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外都阅读过类似的升华故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一篇神话故事,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熟知的神话故事,比比看谁讲的更精彩,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生本课堂。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在这样的氛围下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学习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中,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在这样的课堂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构建生本课堂。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这篇文章中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体会五壮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含义,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构建生本课堂。
   (三)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
   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样大的氛围下教师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构建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审美以及文化教学渗透进其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这首古诗中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圣后情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王维的背景,然后引导他们赏析这首古诗,最后借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探讨和交流两首古诗中的不同点以及相同点,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对于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
   由于学生的年龄原因,他们很难独立掌握和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难点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充分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这篇文章中的重难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虚实结合的方法,感悟文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建立同情心。为了可以使学生顺利融入进文本内容中,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们都是怎么度过除夕夜的,然后通过学习和课文中的小女孩形成对比,进而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五)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为关注,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运用进实际生活中,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体现。想要切实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改变语文本来的定位,要在原有的定位基础上加以改进,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能将学习语文的目光只是停留于课堂中,而是要积极向生活中进行延伸。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强化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使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運用语文所学知识,进而将学生的语文潜能彻底激发出来,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得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或是美文点评活动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有趣事件,从中选出讲解最优秀的学生给予故事王的称号,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趣味化,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运用语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六)通过阅读美文、积累好词好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应积极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准备,尽量安排好课堂中的教学环节,将阅读融入进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阅读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阅读任务将阅读材料融入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提前找好适合学生课堂阅读的材料,最好能够与课堂所讲述的语文知识相符,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观点,并调动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具有一定的阅读素养,才能够真正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在课后语文学习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和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并随手摘抄在阅读中所见到的好词好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这篇文中所描述的事件距离学生较远,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陌生,因此他们很难体验当时的情景,更是无法深入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对于本篇文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大家进行阅读,对于文中较为难理解的句子进行多次阅读,因为学生通读一遍后可能无法看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充分的理解后,再让学生进行问题思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构建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不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要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才会大大提高,学生才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小学语文,2016(09)
   [2]王如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教育,2015(02)
   [3]韩沐辰.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挥角色作用[J].小学语文,201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9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