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廖鸿飞

  一、引言
   针对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合理、培养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专业社团+工作室+大赛”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专业社团为基础、工作室为依托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实施了以“学长制”与“导师制”相结合、大赛为目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该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在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效果明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各行各业既需要大批一般性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以往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高等教育,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数量发展到质量内涵提升的转变,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实力有所增强,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有责任和能力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1]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自己的内涵和模式。不少高职院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2][3],但普遍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开放式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缺乏约束力,培养效率较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根据高职生源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要求,提出了“专业社团+工作室+大赛”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明显。
  二、高等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只有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整个培养过程才能顺利开展。郝克明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4]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除了应该具备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等一般性应用人才特征外,还应该在其专业领域有所创新。[5]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有很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能在重要岗位进行创造性和开拓性工作。
  三、以专业社团为基础,工作室为依托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要解决如何选拔和如何培养两大问题[6]。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选拔出具有“潜质”的学生,但是在“高考”选拔中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整体素质,如思维、品格、技能、创新等方面还未得到有效开发,需要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中被激发出来。[7]因此,通过高考或者理论考试成绩进行选拔的方式不适用于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而弱化选拔环节,采用开放式的培养方式,只在大赛准备或者项目开发的时候選拔一部分学生,这种选拔方式虽然能避免考试选拔的弊端,但是往往对学生缺乏约束力,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培养效率较低。
   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相比较专业课程学习更为轻松有趣,更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便于挖掘出一部分有潜质的学生,因此可以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基础,从大一入学开始,有兴趣的学生在社团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了解专业的基本概况,同时通过一些小项目,培养学生绘图、焊接等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完全依赖于专业社团,其选拔与培养显然缺乏约束力。因此,在学生专业社团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工作室为依托的选拔机制。通过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能大致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发掘出有潜质的学生,通过技能考核、面试等环节,将有潜质的学生选拔进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建立一个封闭的培养环境,让学生有一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再通过培养过程中的动态考核机制,增强对学生的约束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学长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作室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往往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对于大一的初学者,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习难度较小,因此可以采用“学长”指导为主,“导师”引导的方式进行学习。“导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项目,“学长”指导初学者完成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负担,同时,“学长”在指导的过程中,容易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大二后期,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因此需要以“导师”引导为主。 这种“学长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分层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培养效率,做到因材施教。
  五、以大赛为目标的拔尖创新人才训练体系
  将有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后,需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训练项目和学习内容,才能让这些有潜质的学生快速成长,脱颖而出。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两项重要的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往往能结合当前社会应用的热点,将知识技能融入赛题中,既有对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比学生的平时测试,电子设计大赛所考查的内容不但“超纲”,甚至有些“强人所难”。[8]同时,竞赛中要取得好的成绩,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做出来,还需要比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学生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在操作技能上能精益求精,这完全贴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较高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可以以往年竞赛题目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训练内容。
   由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可以将赛题分拆,融入不同阶段的训练中。比如,可以将赛题的某一个部分简化,作为初学者的训练题目。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高超的技术技能,才能进行创新性的工作。   六、结语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2013年起开始探索“专业社团+工作室+大赛”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以专业社团为基础、工作室为依托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成立了“电子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程中进行选拔。创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工作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培养过程中实施了以“学长制”与“导师制”相结合,以大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尝试,这种培养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至今,该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奖励数十项的成绩。同时,创新工作室培养的毕业生中,已经成功创业的有4人,其余学生基本上都已成为大中型企業的技术骨干。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针对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及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和培养目标,本文探索的“专业社团+工作室+大赛”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高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赵凤玉.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32-34.
  [2]马飞,“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科研项目”物联网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子世界,2019(9):91-92.
  [3]赵吉,傅毅,梅娟.高职“双导师制”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261-262.
  [4]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12.
  [5]高俊.高职院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6(12).
  [6]陆一.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46-54.
  [7]何云辉,肖爱.论“大国工匠”视角下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农业研究,2019(8):84-85.
  [8]王成安.以参加大赛为契机促进高职教育专业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2-26.
  责任编辑陈春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