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开展自闭症融合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石静

  2020年6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于长期孤军作战、缺乏指引的自闭圈内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而言,《指导意见》无疑是一盏明灯,指明了方向,带去了温暖。
  《指导意见》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近年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率显著上升,自闭症谱系儿童数量不少。根据美国儿科学会2019年12月的更新,当前的确诊率已经达到1/59。二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内隐性让其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者被误解的地位。自闭症是一组以交流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障碍,与其他身体外部残障不一样。自闭症儿童的障碍常常被误认为“长大就好了”,在学校中的种种不适应也被简单地看作是“调皮捣蛋”。三是自闭症谱儿童,特别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差距较小,在普通学校中接受融合教育极具可行性,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抢救性康复”的重要手段。
  《指导意见》在“促进残疾儿童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强调了评估认定、资源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师资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评估认定
  自闭症的确诊与评估认定一直是一个难题。目前关于自闭症儿童能力的正式评估认定都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进行,采用的较多是PEP-3,CARS,ADOS-G等量表,教育机构介入的不多。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今后可以考虑在评估方面增加教育机构的参与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评估过程,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评估时间,增加评估的频次。在评估中加入家长和教师访谈等环节,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自闭症儿童做有效的评估。同时,可以引入韦氏智力量表以及VB-MAAP语言行为方面等多种测评工具,对自闭症儿童是否适合随班就读进行综合评估,准确安置;并持续跟踪监测评估,确保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的正常开展。
  二、资源保障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解决随班就读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是重视资源教室的建设。资源教室可以供自闭症儿童在必要时抽离班级任务,在安静无干扰的资源教室内平复情绪以及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二是要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资源中心要对其管辖区域内招收了5名以上自闭症学生的普通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服务。例如,可以派出专业的陪读老师对个案进行辅助,并对陪读老师进行督促和指导工作。
  三、教学质量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自闭症儿童机械记忆能力强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利用其视觉学习优势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升随班就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同时,考虑到自闭症异质性比较大的特点,每一个个案都应该有自己专属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二是注重培养生活勞动等自理能力,同时开发潜能,让其最终融入社会生活,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三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考评机制,减少他们的焦虑感,提升自信心和激发内在动力。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自闭症相关信息进行宣传教育,加大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同伴互助制度。
  四、提升师资
  一是加强普校中的教师对自闭症的认识,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同时,对直接承担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增加岗位补助津贴,以及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二是进一步规范陪读市场。目前陪读师资严重不足,专业能力欠缺,而且陪读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肯定,家长承担不起昂贵的陪读成本。对此,要依托“国培计划”开展教师培训,在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为陪读教师储备后续力量;学校要为入校接受主流教育的自闭症儿童配备专业的陪读教师,让陪读教师有发展的平台,也减轻家长的负担。
  8月25日是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相比其他类型的儿童残疾,自闭症作为一种内隐的精神类残疾,早期抢救性干预的作用最大,康复的可能性也最大。要将自闭症儿童的随班就读真正落到实处,改变“随班混读”“随班混坐”的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语用干预的实证研究”(批准号:19YJCZH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8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