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及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聪聪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在编写理念以及单元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单元教学突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性,这一变化对未来语文教学发展具有指向性的作用。随着新教学理念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新教法、新学法将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结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当前,伴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陆续在各省市投入使用,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结束了,这意味着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的教材编写理念的转变,也表明其更加适应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教材编写结构分析
  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来确定教材总体容量。在教材整体编写、单元结构体例及选文编排上都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一)教材整体布局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分别设置了必修教材2册、选修教材3册。从必修教材看,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现“三纵八横”知识体系:“三纵”指每个单元都设有相对独立的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以及写作指导三条纵线;“八横”是指八个单元,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贯彻了“读写合一”的编写理念。教材在整体上呈现“三线并行”的结构:一是“人文主题”逻辑出发的扩散式结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是“学科结构”逻辑出发的循环式结构,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三是“实践理性”逻辑出发的开放式结构,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围绕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展开,学科知识和个人经验并重,总体呈现整合包容之态。
  (二)单元结构体例分析
  统编版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编写,构建了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两线并行的教材体系。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性线索,紧抓“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大精神,以若干小主题为辅编排教材。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另一条线索,使“语文核心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文本单元。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以读写结合、整本书阅读、综合性实践活动三种思路来设计。读写结合与整本书阅读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展开深度阅读并指导写作;综合性实践活动实现了学习与生活情境的真实再现。
  在两条主线指导下,每个单元设计都有所不同。比如,读写结合单元包括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模块。单元导语是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概括;选文以主题为依据进行同类融合,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性;学习提示通过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三方面幫助学生初步建立对文本的理解;单元学习任务以任务为核心,通过任务、活动、情境三方面安排单元内容。统编版教材最大的亮点为注重内容的整合性、任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境的真实性,注重教学支架的多元性,注重学生活动的体验性以及探究性。
  (三)教材选文编排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文本选择上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并兼顾文本时代性的特征。较突出的变化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类选文明显增加,选文题材、内容丰富,覆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旨在使学生传承中华文明。二是增添了中国革命文化类选文,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等篇目,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是增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选文,例如《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的篇目,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发展的历程。教材增加了20多篇反映外国优秀文化的篇目,例如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等,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教材文本的选择和编排始终立足于当代,面向未来,注重学科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参与。
  二、教学策略
  教材的编写体现国家意志,教材的内容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对未来人才的期许。因此,语文教师能否正确使用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推进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2017年版新课标不仅是指导语文课程改革的依据,同时也是指导教材编写的依据。统编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践行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不仅包括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能方面目标的设置,而且包括语文非智力方面目标的设置。统编版教材在整体规划和内容结构编排上真正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其编写重视四个素养之间的统一与融合,力求避免割裂其联系,以“学习语言”为抓手,“通过语言学习”来构建生活框架,“关于语言的学习”侧重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统编版语文教材坚持“整体规划、有机融合”的基本原则,力求从单元结构体例、语文知识体系以及学习任务群等各个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与认知教育、德育、美育、情育的完美结合,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整体框架为依托,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来确定自己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立足单元结构体例确定教学内容
  单元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意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单元结构体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抓住“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确定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的框架。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由5首诗歌和2篇小说组成,其中4篇精读课文,3篇自读课文。经过对本单元结构体例进行分析,确定其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需完成“学写诗歌”的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从诗歌朗读比赛入手,让学生在实际诗歌情境中体验意境,提高阅读效果。在读写相互融合的主线下,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了解来深挖单元人文主题。最后展示学生自创诗歌,评选优秀诗歌作品作为本单元的教学评价,让每一步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层层递进,提升学生学科认知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三)立足任务、活动、情境选择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是设立“学习任务群”。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在任务群驱动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拟以“读写结合”教学法、“大单元”教学法以及笔者提出的“镶嵌式”教学法为例进行说明。
  1.“读写结合”教学法。“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读写教学之间周期较长,教师往往把读写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有效提升。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将“读写结合、读写共生”的理念落实到了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搭建多元教学支架,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将阅读课所学知识转换成可视化文本,也就是写作。从提供阅读铺垫到写作交际情境创设,从“读”到“写”,从“写”到“读”,再到“读写共生”,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形式多元到整合,整体到个体的过渡,同时教学情境设计要指向学生现实生活,关注学生主体性以及个性差异,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落实“读写结合”,通过写作强化学生真切深刻、丰富健康的情感。
  2.“大单元”教学法。统编版教材的大单元教学与旧教材中的大单元设计不同,统编版教材的大单元设计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一改教学内容的随意以及缺乏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重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再现性。大单元教学围绕“任务、活动、情境”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对于阅读教学中“教读”“自读”“整本书阅读”三种不同课型都做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立足于单元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内容,以情境再现为手段,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处理好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的辩证关系以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详略。
  3.“镶嵌式”教学法。“镶嵌式”式教学法是笔者研究专家们的教学经验后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阅读方法。“镶嵌”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意为“将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也就有物嵌之,作为装饰的意思”。笔者将其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意为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明确文本“哪些知识教,哪些知识不教”的理念。对于文本教学,教师大都处在探索与尝试的阶段,因而就会出现两个问题:如果只注重单元整体教学,那么相应的单篇文章的精华就无法呈现;如果只重视单篇文本教学,那么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统摄。课程教学的改革其实是对知识选择的改革,利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丰富的知识,确立语文教学的总体价值取向和听说读写的价值取向。“镶嵌式”教学遵循矛盾对立原则,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统编版教材为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据新课标要求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设计,各个部分环环相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评价分析
  统编版教材的实施不仅是“教”的改良,更是“學”的革命。教学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语文教育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整体以学习具有实践意义的听说读写的运用为依托,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去构建生活图景,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成长。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以及考查要求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实现课程教学评价与高考的双向评价。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进行教学过程评价。运用质性和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考试类和非考试类两种评价模式同时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环环相扣。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这才是语文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
  新课标、新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都起到积极作用,希望教师们能够转变教学理念,深挖文本精华,为语文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李聪聪(1995— ),女,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9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