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让诗歌教学更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莹

   诗歌,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情感丰富等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三方面要求也正与诗歌的三大特点相对应。教学中,如何针对特点采取相应策略,使儿童诗的教学达到目标中提出的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觉亲。”儿童诗的创作同样源于生活,作者在此时被此景所触发而生的情,融成笔端简单的几句诗,其思维的跳跃往往较大,相应的留白较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读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领其情。这些特点值得教者认真思索,真切把握,否则处理时易陷入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化之中。加上低年级学生理解时往往只能就字论字,就句读句,难以从整体加以把握。这就更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诗中空白,作层层铺展,为学生搭建“入境”的阶梯,让学生一边走进文本,一边获得体验。但走进文本后,还要跳出文本,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即发学生“自己之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学生诗歌学习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一、指导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朗读无疑是诗歌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应贯穿于整个课堂。引入多媒体范读,容易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教学《影子》时,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那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相应的朗读指导。而在这时进行的个别朗读,好的同样可以起示范作用,不足的更可以和多媒体范读进行比较而得到有效纠正。而此时齐读,让每个学生参与,增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能把抽象的而又隐含的诗意用声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欣赏诗歌,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人文美。如教学《静夜思》时,在多媒体所呈现的哀怨缠绵的古筝声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轮明月照耀下,诗人李白孑然一身,伫立在床前。他望着天上的明月,在深深地思索着什么。伴随着画面的切换,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又以字幕在恰当时机出示相应的诗句。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以后,教师针对画面适时提问:“伫立床前的李白,他在想些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班级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激发兴趣,陶冶审美情操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儿童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小朋友们没有到过江南,体会不到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的风景,使学生身历其境,更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再如《四季》这个作品描述出美丽的春天,热烈的夏天,丰收的秋天,童话般的冬天,但凭儿童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音乐背景,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儿童的注意被吸引了,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听到、看到的景象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儿童充分感受到散文诗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对启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是大有好处的。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有着“粉笔+黑板”所远远不可比拟的教学效果,强化了直观教学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感知,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诗歌都在着力表现意境之美,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正是引导学生感悟美和鉴赏美的极佳手段。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配音,把学生带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之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宁静幽雅之美……无处没有美,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感悟美,鉴赏美,表达美。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群小动物在快乐地玩耍,他们身后是一幅幅优美的画。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知识的殿堂。
   三、变革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诗歌教学的课堂,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不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例如:学完了《比尾巴》,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对诗歌有了充分的领悟,教师此时激发他们的创作愿望,让学生的感悟产生质的飞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创作关于动物尾巴特点的小诗,让学生完全融合在诗的意境之中。
   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当然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但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我们的课堂里应该赋予他们文化的气息。以“让我们的教学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为理念,开展诗歌教学,让儿童从小接触诗歌,可以在儿童稚嫩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儿童从小懂得学会用一种审美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现实的生活,不断增强儿童抵御社会上种种庸俗实用市侩现象的侵袭的能力。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为儿童完整地欣赏诗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儿童身临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诗歌的教学活动,让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5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