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微“校园暴力” 创建平安校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轩华

  学校是一块圣洁、平安的地方。在这里,学生通过老师的教育,自己的勤奋上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对家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然而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即使是有志者奋发有为、敢闯敢拼、不断创新、报效祖国,也难免有人不能拒绝诱惑、追逐名利、自私放纵、败坏风气甚至自甘堕落、违法犯罪,例如校园暴力。其实,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在校园陆续爆发并呈上升趋势。
  一 案例说明
  [案例一]1999年3月,北京一所私立中学的16岁学生张某被同校学生董某踢碎睾丸,不堪羞辱,自杀身亡。
  [案例二]2003年7月25日中午,14岁的周某约同学王某一起到沙河口区的某文化培训学校,两人找到在此上学的侯某(14岁)解决曾被其辱骂一事。侯某与两人约定下午放学后一并解决。
  中午回家后,因为害怕下午放学后被对方殴打,侯某将家中的一把单面刃水果刀藏在兜里。
  下午4时半,侯某放学后被周某以及找来帮忙的王某、张某堵在学校门口,被周某不由分说地踹了一脚,侯某掏出藏在兜里的水果刀刺向周某的腹部。
  见周某捂着肚子倒在地上,侯某害怕了,急忙打车将周某送到附近的市中心医院抢救。
  [案例三]某年国庆节,学生向某因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将广安一中的学生何某暴打、群殴。
  [案例四]2011年11月,四川卫视报道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少女侮辱少女案,一女学生被同班几名女生在寝室里暴打,惨遭蹂躏。
  [案例五]某学校领导在排查安全隐患的过程中,查获学生准备打架用的钢管,避免了一场群殴事故。
  二 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防范意识。在成长环境中,学生受到侵害时,他们不愿得罪加害人,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使打架斗殴等一般性案件因得不到有效制止而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案例1、2、3就是这样。
  第二,青年“变态”心理。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是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暴力在媒体的频繁出现引起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案例中,对别人行为看不惯、生活中索要同学钱财等出现攻击行为。
  2.客观方面
  第一,环境的影响:暴力、色情文化催生校园暴力。当今,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一些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离校园相对较远,但无视有关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情况屡禁不止。尤其是3G手机的推广,学生手机的广泛使用,严重损害了教学和谐环境。
  从近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学生是弱势群体,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接触到媒体呈现的视觉盛宴之后,他们往往选择模仿电影、电视里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想像英雄一样大显身手,如案例4、5,成为大家的焦点、核心,渴望被别人关注。
  第二,家长行为不正,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胸无大志,生活平庸,言语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等,“第一任老师”的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基本上就放弃了学习。于是,他们就在校园内进行所谓的超社会。
  第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由于父母经济收入不错,有的学生希望像父母那样,认为只要身体条件好,就可以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学习再好,也会因为就业压力的影响,难找工作,于是放弃学习。他们也融入到超社会中去。
  第四,家庭暴力的影响。父母经常打架、吵架,孩子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这给孩子心中留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了孩子的道德是非观;更有甚者,由于父母的离异而导致家庭破裂,使孩子产生了失去家的感觉,也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情感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于是,在超社会中可以找到暴力攻击的对象。
  第五,父辈或祖辈的过分溺爱及管理不当。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辈或祖辈的溺爱,到校上课凭学生高兴,学习的只是没有连贯性的知识,遇到复杂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只好绕道走,畏难退缩。他把读书当做赶集,有时不上课与不良青年外出。
  第六,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负后,不是积极地去找学校或老师进行沟通,而是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甚至跑到学校给孩子出气。甚至有些家长还为此送孩子学武术,练功夫,以对勒索者还以颜色。
  第七,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甚至被打时,担心得罪坏孩子后自己的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告诉孩子远离那些人,看见他们就跑。
  三 预防校园暴力的方法
  每个地方环境虽大同小异,但人为环境是有差异的。从我校来看,上有政府领导的重视,下有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在应对校园暴力方面各司其职,措施得力。
  1.扭转社会风气,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的增长,一些人在解决饱暖的同时,不良思想(如名利、地位、金钱等)也逐渐膨胀,而且直接冲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打击犯罪,保护青少年,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学校领导配合政府和主管领导督促司法机关要严肃查处影响较坏的案件,必须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审理案件时,要排除任何阻力,如涉及保护伞问题要坚决打掉。
  2.打好亲情牌,用亲情关爱化解矛盾,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后果。
  3.树立法制观念,强化学校法制教育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得以重视。学校应利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课、法制宣传课,适时对学生进行各层次的法制教育。在引导和灌输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在接受知识,也是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思想意识自我改造的过程。反之是十分危险的。
  4.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家庭才是其生活的基础。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孩子的性格就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克服生活中的刺激意识,将暴力行为杜绝在萌芽之中,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电话联系,也可以指定相邻同学把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家长,家、校结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5.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学生犯了错误,要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并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一个眼神、一种肢体语言都可给以警示。但也有个别学生明知故犯,老师应给以惩戒。惩戒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心灵的挖苦,这易扭曲学生的灵魂。惩戒是对问题学生暴力行为的善意教育形式,其方式应以教育法规规定的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或面壁思过,或师生一起共同学习教育法规,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违纪的认识等,总之,就是要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让老师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暴力行为超过了限度,触犯法律,那学生肯定要承担法律后果。
  6.推荐好书
  书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老师要诱导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让他们定期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互相促进、相互激励,引导他们消除刺激心理,杜绝侥幸意识,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使他们在读书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总之,为了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我们应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通过学校党政工团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群策群力,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净化育人环境,创建平安校园。
  〔责任编辑:李继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2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