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几个原因及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世耀

  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本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全体童年有效地学会应掌握的技能与学科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分化,是小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师为之操心的所谓“差生”问题。
  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于少数“优等生”的良好发展,必须尽可能地找到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良好发展的办法和途径。
  教师要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掌握转化的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一、“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
  “后进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童年时间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有关。童年期神经系统较为脆弱,学习能力的增长缓慢。童年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分心。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稍有不当,学生就会心理紧张,甚至会产生反抗情绪,有的会将其转化到学习态度上,对该老师的课不爱上,作业不交,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故意捣乱,等等。“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应试教育的压力与学习方法、态度、信心等缺陷的积累。
  许多学校追求片面的升学率,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以考试为主要的手段,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时开设不足。在教法上,硬填生灌,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分数,轻技能。违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侵害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同时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被动,情绪低落,信心不足,等等。
  2.情感、意志、习惯的欠缺。
  从学习情感方面讲,一开始就对某门功课缺乏应有的兴趣,总感到学习这门功果是苦差事,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长期下去,失去了对这门功果的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了压厌恶情绪和抗拒心理。
  从意志方面讲,开始时对学习的艰苦性认识不充分,不肯下工夫,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当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就丧失了勇气和信心,抱着混的态度去应付。
  从习惯方面讲,由于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听讲不专心,分不清重点、难点,行为懒散,不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以致发展到上课不爱听讲或干脆逃课,不完成作业,或“雇人”做作业。
  3.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一至二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为二十分钟左右,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连续保持注意力三十到四十分钟[1]。
  二、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与管理
  做好小学“后进生”的转化与管理,教师需要做出大量的工作。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开启心灵的窗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感化性原则。
  感化性原则是指以情激情,以情育情,求得与“后进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建立融洽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爱一个老师,也往往喜爱他所教的学科,甚至喜爱的老师一走进课堂,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课堂气氛活跃而愉快,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教与学的积极反馈。
  因此教师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尊敬、让学生喜爱的教师,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情感因素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具有驱动、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变为“后进生”的内部动力,激励他们有效地投入学习,支持他们以勤补拙,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取得成功。
  2.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作用。
  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奇异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
  具体作法可从《课堂管理技巧》中学习并运用[2]。如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做的事情,同时在宽松、友好的课堂气氛中,借助教学器具的运用,以及有趣的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发挥得最充分。
  其次,要注意直观教学。只有积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才能充分体现课文的生动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才能避免把课讲得干巴无味。如讲语文,要语言幽默风趣,声音抑扬顿挫;讲《思想品德教育》,应适当穿插本地或身边感人的事突出的正反方面的事例。
  3.对“后进生”要多鼓励。
  课堂提问时,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处正确的地方,就应给予适当的鼓励的赞扬;即使回答错了,也要对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给予适当的肯定,使“后进生”从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中得到鼓舞和激励。
  教师在“处理”错误答案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3]
  (1)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
  (2)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3)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
  (4)从因果关系上开展评论。
  提问一般采用难题多让“优秀生”回答,简单题多让“后进生”回答的方法,多给每个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如实在回答不出也应给予安慰,让他下次有机会再答。
  教师切莫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训斥,更不能挖苦或讥笑学生。
  另外,遇到“后进生”的家长来询问或教师去家访,在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学习不足之处外,也应多谈其在学习上进步的地方,哪怕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极小的转化,也应向家长反馈,让家长给学生“传达”老师指出的进步点及期望,更好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多年教学和管理的实践探索证明,以上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成效明显,我班多数“后进生”不同程度地转化为优等生或中等生。我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对“后进生”转化的工作,因为教无止境。况且,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家长满意,使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教育学.人民教出版社.1980,7,(1),2:61.
  [2]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课堂管理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1),1:123.
  [3]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课堂管理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1),1: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8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