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模式: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赛银,李福源,王应彪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现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本文围绕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性,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键:工科;培养目标;特征;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9-02
  
   一、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的是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建设需要的,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专业基础理论,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培养面向社会的工程技术产业,在工业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生产、建设及服务等岗位能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从而维持生产和工作正常运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应用型工科本科人才的特性
  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与一般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纯技术型人才不同,还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出的具有一般的理论型和设计型人才不同,它还具备了以下几点特性:
  1.具备完备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科应用型人才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还应该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此类人才还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较强的集体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2.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操作技能,这点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重要体现。主要体现在工程专业技术的操作性和熟练程度,如车辆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绘图和汽车拆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汽车营销和服务技术等。此类人才还具有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操作性较强的能力。
  3.不断创新的创造精神。创新是各类人才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也就没有发展。本科高等教育阶段应着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才能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才能解决工程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高校工科应用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大都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的第一线工作,工程的设计和决策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工科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学科,涉及专业较多。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专业都有不同方向,个人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的工程知识,因此,工科应用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也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特别是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紧跟国内外的最新发展现状,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实和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制订较为柔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原有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适应市场的主体地位,合理地设置教学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的设置上,首先要把握住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是以传授专业基本知识和培养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对学生要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可开设一些任选课程,此类课程较为灵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在制订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时,不仅要对专业核心课有要求,而且要设置一些较为全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依个人的专长或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以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人才。
  3.突出综合素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工科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单纯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可以在课程的实习中加强实验,多开设实验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工厂,大多院校在四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没有课程,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次时间较长的实践实习,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践动手的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从教学管理机制入手。在教学机制上应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以学校为出发点的形式。使教学管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学分制教学机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安排修业年限,优秀学生的学习年限可缩短,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权力,学生也可申请延长学习期限,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但有年限要求)等;允许学生依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计划进行学习,推行选课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选择认可的主讲教师;打破原有的专业和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供学生选择;班级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后在全校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不断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在工科人才的培养上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大工程意识,将“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和训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多方面的优化,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又具有不断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鸣放,靖向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徐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1):30-32.
  [2]李兴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5):53-54
  [3]陈小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59.
  [4]叶玮光,孙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734(10):38-39.
  [5]刘天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2008,54(1):25-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5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