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学生
【摘 要】当前,在思品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策略的探索,就成为摆在每位思品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初中政治课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要转变自身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关键词】思品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品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就成为摆在每位思品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依据
1.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践依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感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门很尴尬的学科,尤其对于初一、初二而言。因为这门学科本身所要传授的知识并不是很多,它更多的是要传授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让习惯了学知识,记概念的学生觉得它不是很重要,因而在思想上不重视它,甚至轻视它。学生一旦轻视某门学科,自然也不可能认真地学习这门科目,那么它的其它教学目标自然也难以顺利达成。一堂课上下来,如果它的基本教学目标都不能达成,那么这就是一堂废课。所以,明确每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顺利贯彻,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认可,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这堂课,把这堂课所教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初中政治课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策略
1.转变自身落后的教学观念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大多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理念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成绩和教学的进度等,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或者就只是简单提及。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转变 “一切为了分数”的这一落后的教育理念,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积极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改变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特长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同时,教师还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的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在教学“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时,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打破原来的就座方式,让学生围成圆形而坐,我也从讲台位置走到学生中间去。我与学生的信息传递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灌输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室里没有了权威,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消失了。学生们思维活跃,反映灵敏,提出的问题也新颖别致,发人深思。讨论积极热烈,解决问题的热情也高涨。同学们受课堂气氛感染,问题越提越多,回答越来越完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教育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4.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大多是没当班主任且担任教学的班级多,与学生的接触会较少。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一是教师要花时间去了解,从作业、考试等途径多与学生交流。二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特点和德育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6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