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几点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湘平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在我看来,教材只是一个依据、一个范本。所谓依据,是指教学中所教内容的来源、根据。所谓范本,是指实现某个目的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模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我们怎样说话、写文章和听别人说话的范例。《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我们用教材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与定律、方法与原理。那么,语文教材究竟该用什么?又该怎么用呢?
   一、教材究竟用什么?
   应该用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广大语文教师们在实践中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两个阶段:
   一是教教材。其目的在于将所给教材全面、细致地教给学生,把范本当成唯一,结果偏面、单一地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畸形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教法的局限性,它让老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之路都愈走愈窄,很容易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是用教材教。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于是,创新理念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要想学生能创新,老师首先得创新,所以对教材的取舍、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成了课改舞台的新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但是在完成任务目标和巩固基础知识方面又有所欠缺。
   究竟用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在这里我想到了钱中书先生对优秀文章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章并非所有方面都非常出类拨萃的,而是都有他的局限性,如有的是立意深、切中时弊;有的文章词彩华美、流光溢彩;有的文章在某个细节上绘神绘色。”所以,用教材就当用其长、舍其短。一看与“课标”结合的程度,明确要达到什么目的,在使用教材时就要紧扣主题和重点。二看学生接受的程度,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接受,但基础差的学生怎不一定能接受,因此要做到化易为难和化难为易。三看与考试的关联度,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和范本,补充其他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不断深化、充实教学内容。
   二、教材怎么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前一个“法”是“规律”,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教学也有规律可循,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后一个“法”当以“方式、方法”来解,是具体的,以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等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老师应在遵循学科本质、学科特点、学科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专家们呼吁一线教师正确解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使用得当的教学方式,还原学科本质。
   一是整体把握教材。要结合课标要求,明确初中三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区分哪些是教学重点、哪些是教学难点。就某个学期的教材而言,要知道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安排这些内容,它与之前的内容有哪些联系,哪些基础知识是教授新知识的前提,哪些知识又应点到为止,需要让学生在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有了这种把握,我们就能明确每一年级、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的重点,明确哪些该复习、哪些该深化补充、哪些要强化训练。
   二是梳理重点问题。对属于本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梳理出重点问题来,这样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如在七年级语文教材“生命感悟”单元中,有几篇文体不同的文章,但所反映的主题都是如何认识生命的重要性,懂得怎样珍惜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于这一阶段所要教授的是如何透过生活中的事实来深入认识生命,因此,在文体上就要淡化,在认识问题的角度上要深化,对于表现手法则要强化,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身边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并让他们能选择适当的文体进行表达。
   三是拓展教材内容。拓展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要向生活实际拓展,如以课后习作、练习对话、实地观察等形式展开,让学生感觉到书本知识原来存在于生活中,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得着。二要向思维实践拓展。要教学生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记住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记忆、归纳能力。有的老师在编记忆的口诀方面有一套,有的在形象观察方面有看家本领,有的善于引领学生进行联想……总之,就是要用最简单、最形象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三要向知识的深度拓展。对于一个好学的人来说,没有深度与难度就没有兴趣。生活中的难题很多,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甚至由此推演出更难的命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依据,但绝非唯一的内容。如何充分地用好教材,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31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