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动感地带”,提高科学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求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全面发展。而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是“上实下效”,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或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验再去发现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盲目接受外在塑造和影响,课堂显得沉默和压抑,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学习的兴趣黯淡。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开启学生心灵的“动感地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思维。下面是笔者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叩开学生驿动的心扉――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要想上好科学课,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科学课堂要千方百计的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之后,学生才能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主动去了解、认识和研究,任何强制的外加压力不仅都是徒劳的,而且会是学生更加反感与厌学。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呢?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特点。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不喜欢正襟危坐地听老师讲课,他们更喜欢和老师一起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引入课题时,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先请同学们仔细倾听一些动物的鸣叫声,播放录音:大象、公鸡、狗、鸭、羊、马、蛙、牛、鸟等鸣叫声。教师问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常见的动物鸣叫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伊始就开始调动起学生的“心”。
二、开启学生创造的闸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心理学家波得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这足以证明,只有实践过的,才能记得最牢固,才理解得最透彻。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充分得动起来,我拿出一个玻璃杯,并在底部贴一张干纸,问学生:“如果老师将这个玻璃杯垂直倒扣淹没在水中会怎样?”学生1:“这张纸会湿,因为水会将纸打湿。”学生2急不可耐的说:“不对,不会打湿纸,因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当玻璃杯垂直倒扣在水中时,空气会将水和纸隔开,所以纸不会被打湿。”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接着问:“要想知道谁是正确的,该怎么办?”学生纷纷说,做实验。我乘机问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归纳出实验要点(1)要垂直倒扣;(2)玻璃杯要淹没在水中;(3)提起时也要垂直提起。教师刚布置开始实验,学生早就跃跃欲试。纷纷动手展开实验,实验结果,学生真的发现,纸未湿。
这堂课教学取得巨大成功,学生始终沉浸在思维与操作之中,学习科学的兴趣盎然。这使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创造,让他们的手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趣,才能保持学习科学的不竭热情。
三、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让科学课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科学教学最终的目的,也是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的内驱力。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使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的“脑”动起来,点燃起思维的火花,才能使他们能保持不衰的探究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才会越演越烈,使科学教学真正向深层次发展。
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这节课,我把绿豆种子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学生们先把种子放入水中开始了培养,随着第二天种子的皮裂开,学生的“脑”就动起来了,思维开始动开,学生们猜想可能是要蜕皮了。果然,第三天,种子的皮就已经完成脱落了。又过了几天,种子长出了一条短短的主根,学生们思维又活跃了,来到花坛边挖了一些土壤,把种子放入土中培育了几天。先是子叶张开了,一条小芽钻出来,还带有两片小嫩叶呢!可是随着日子的延续,学生发现茎分岔了,子叶却是由原来的越来越多到后来的越来越少,颜色由原先的嫩黄色逐渐变到深绿色,而且在主根边上长出了许多须根,学生感到非常的疑惑,兴趣非常高涨,思维异常活跃,“脑”迅速的动了起来,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些学生猜想是绿豆子叶的原先营养被其他的部分吸收了,所以才越来越少。我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过了两天,学生们果然在绿豆的底部发现了两片干瘪瘪的豆瓣,学生们自己主动去查阅资料,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与资料查阅的结果完全吻合,原来是子叶把自己身上的营养都输送给了其他叶子和茎的生长,所以越来越少。学生们异常兴奋,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直到现在还久久不能忘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多布置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多动脑,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也只有将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以后的科学探究更加着迷,从而不断激发他们走上成功之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习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兴趣,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心、手、口、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得展现,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撒播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35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