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姬艳秋

  所谓数感就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作为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成了数学家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我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获取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并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认识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在我们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事物,学生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还可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二、实践体验,深化数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更多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深化数感。例如:学完“统计”的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校学生人数进行调查并整理作出统计,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如学习“步测和目测”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量一量、测一测,亲身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实际距离,并且让他们分小组合作,利用标杆、卷尺和测绳等测量工具进行实地测量练习,体会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数的大小,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化的数感。
  三、动手操作,增强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加强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创造的提供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例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教学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单位“1”,我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把一条线段、一个圆张纸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让他们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从中体会和发现。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加深了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综合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巩固数感。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游玩船,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许多租船方案出台,学生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
  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学生亲身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知识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汶上县汶上镇疃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