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东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接受了整合的思想,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整合化的教学设计并不断从中获益。下面结合本人两年来在新课程实验中的课例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在新课程中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录像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中,为课堂注入原动力。音像的引入,是情景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声像俱全的形式多角度刺激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审美兴奋获得审美愉悦,促使学生感知、领悟、思考。例如: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利用多媒体将“神舟六号”的飞行录像引入课堂,并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画“神舟六号”的运行轨迹。由于在宇宙中的天体、人造卫星运行的轨道就是椭圆,“神舟六号”的运行轨迹的引入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不可言喻的作用。新课程分模块教学,其内容十分丰富,教学课堂容量大。一方面,信息技术结合数学新课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必修2三视图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二是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因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也复杂。上课时先展示各种飞机、坦克的三视图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三视图在实际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和形象性,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用三维动画演示三视图,通过三维动画的变化,展示了三视图的成像原理,使学生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深刻理解了“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左面向右面、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三种投影图。”这句话的含义。至此,学生对三视图理解深刻,避免了凭空想象,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使数学实验走进了中学课堂
  
  数学家欧拉曾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数量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譬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为流行的辅助软件之一。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例如,必修4三角函数y=Asin(ωx+φ)图像的教学,考察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过去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呈现方式上通常采用“五点法”画图的方法,图象是静态的而且个数非常有限。利用信息技术,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实验的方法:先为学生准备好演示软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当A、ω、φ取不同的值时图像怎样变化,研究它们对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单调区间的影响;接着让学生对A、ω、φ自由赋值,输入后观察图像的变化;再让学生变换输入这三个值的先后顺序,反复实验、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和探讨,很快发现了规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正,正确写出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和单调区间。这样的探究活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在新课程中,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而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探究性课题或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达到延伸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在选修2―2微积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电脑室,学生积极应用各种搜寻手段找到了相关材料,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都对所找到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记录,并进行筛选和整理,课下主动的和老师、同学交流,通过交流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教学效果。像这样由学生自己查询知识,同学自己讲解交流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方式,起到适时反馈、评价教学的效果,因而受到大家的欢迎。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5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