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本文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 新课程 数学 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与各位同仁对以下问题作些探讨。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活动。这是在新课标的目标和理念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克服班额大且学生个体差异大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难而采用的一种活动模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小组合作学习却演变成了“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一种机械模式。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过程,上来即是“轰轰烈烈”的合作活动阶段。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合作时间太短
  小组合作活动从布置任务到汇报展示,中间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最少也要占用10分钟。一些教师由于担心小组合作学习占用了太多时间,害怕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就极力压缩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活动还未充分展开,甚至还未进入主题,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非但达不到活动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三)教师指导不够
  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这样就注意不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有疑问或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合作大打折扣。
  (四)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该如何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做好合作前、中、后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学习习惯。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做好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的有效指导
  首先,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可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大家一起做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例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给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尽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解决问题。
  再次,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对小组合作的情况给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合作,并予以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继续进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学习,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中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试一试、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比如在《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课中,让学生把一个立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得到课本图3-8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个活动来体验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概念。这就是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了起来。
  第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得出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共有11种情况,若只有一个同学,那就有可能会有遗落或是时间来不及,此时就必须有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份”。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份”。如何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层次,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和探讨,并进行再一次反思和总结,再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螺旋上升,才能不断提升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倪金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73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