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体验的理论研究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榆 张雯 王曦 张志辉
摘 要:流畅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更有效地工作,增强人们的学习动机,让生活更有乐趣与意义。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对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以及提高创造性都有较大的帮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流畅体验;Csikszentimihalyi;广场集体舞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54-02
一、流畅体验理论的起源
追根溯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提出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被认为是流畅体验理论的起源。高峰体验是人类生命中最精彩、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刻,是最令人心醉神迷、欣喜若狂、极度快乐的高度浓缩。高峰体验和流畅体验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愉悦感,但是两者还是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程度上,高峰体验是最高水平上的愉悦体验,而流畅体验则允许水平上的高低不同,但主要指中等水平到高等水平上的愉悦体验。
Maslow只是从哲学的层面上提出了“高峰体验”,真正对流畅体验进行系统研究的则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Csikszentimihalyi。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攻读博士学位时,发现许多在自身领域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运动员、作曲家等在从事活动时都出现了一种投入、忘我并且乐在其中的情绪体验,他将这种体验命名为“流畅”并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和访谈后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流畅理论。
二、流畅体验的概念
Csikszentimihalyi给流畅体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流畅是指一种当个人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因自身的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并且丧失其他不相关的知觉,就好像被活动吸引进去。当人们处于流畅状态时,因为过于关注、浑然忘我而无暇去思索其他问题,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扭曲[1]。
三、流畅体验产生的心理机制
人的自我结构中存在一个目标梯度(hierarchy of goals),它是将自己的行动目标按照社会和个体的价值大小排列而成的以便在采取行动时选择优先次序,即哪些行动先被支配,哪些后被支配。当外在的活动进入人的意识后,个体的意识系统就会把它与自我结构中的目标梯度进行比较,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有时又会相一致,如果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就会出现“精神熵”(psychicentropy)。“精神熵”指的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与自我目标梯度不匹配的“噪音”程度,它常表现为恐惧、厌恶、冷漠、焦虑、妒忌、慌乱等消极体验。相反,如果进入意识的外在活动与自我的目标梯度相协调时,就会出现“精神负熵”(psychic negentropy),这种“精神负熵”就是文章中所说的流畅感,它表现为愉快、幸福、满意和愉快等主观体验。
四、流畅体验的特征
Csikszentmihalyi认为流畅体验具有九个特征:一是挑战―技能平衡(challenge-skills balance):当外在活动的挑战水平和个体自身的技能水平达到平衡时,才会出现流畅体验;二是行为―意识融合(action-awareness merging):在流畅状态中,人的行为活动和他自身的意识是融为一体的,往往不用思索就能本能地完成动作,动作的发生是自然或者说是自动出现的;三是清晰的目标(clear goals):处于流畅状态中,个体的目标是很清晰、明确的,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活动过程中自己要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四是明确的反馈(unambiguous feedback):因为个体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因此他很清楚自己当时表现的好坏,即产生即时反馈,个体可以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后来的表现,如果反馈很好,那现在的行为就可继续保持,如果不理想就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够持续地沉浸其中;五是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任务(total concentration on the task at hand):进入流畅状态后,个体的注意力都会完全集中于当前的任务,全心全意地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外在的其他不相干的信息都无法容纳,不受外界影响;六是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因为个体的行动与意识相互融合,完成动作得心应手,自然而然,因此个体便会产生一种对所做事情的控制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对所做事情游刃有余,不费力气;七是自我意识的丧失(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由于个体进入流畅状态后,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正在从事的活动上,无力分心,因此对其他任何事情的意识,包括自我意识都会丧失,如忘记饥饿、疲惫等;八是时间的变换(transformation of time):在流畅状态中,个体完全沉醉其中,造成对时间上的判断错误,有时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感觉很慢;九是享受的体验(autotelic experience):个体是出于兴趣,发自内心参与活动的,是为了从活动本身获得乐趣而不是外在奖励,因此能享受活动过程并且感到满足[2]。
Novak和Hoffman将这九个特征进一步归纳为前提(antecedent conditions)、特性(characteristics)和经验的结果(consequences of experience)三个群组,而Chen等人则认为这是流畅产生的三个阶段:事前(antecedents)、经验(experience)和效果(effects)阶段。见表1。
五、流畅体验产生的条件
任俊把流畅体验产生的条件概括为三个方面[3]。
1.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要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是指一个活动在目标、规则和评价标准上是明确、具体的。这样,参与该项活动的个体就会非常清楚自己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一步步达成目标,同时活动本身应该可以提供即时的反馈,使得活动参与者随时了解自己的表现,有利于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调整,达成目标。
2.所感知的挑战和技能水平间必须建立相对的平衡
只有当外在活动的挑战水平和个体所具备的技能水平达到平衡时,个体才会出现流畅体验。当外在活动的挑战水平高于个体具备的技能水平时,个体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而当外在活动的挑战水平低于个体具备的技能水平时,个体就会出现厌倦感。
3.流畅体验的产生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特点
人人都有体验流畅状态的能力,但是这种体验确实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经常出现流畅体验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而有些人则很少有这种体验,出现的频率很低;即使是频率相同,在体验到的水平上也有所差别,有些人体验到的流畅感水平很高,而有的只有轻微的体验。研究发现那些只是为了从活动本身体会到乐趣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奖励而参与活动的人更易产生流畅体验。此外,个体注意力方面的品质也会对流畅体验产生影响,注意力品质高的人,即注意力更容易集中的人更易产生流畅体验。
研究发现,很多因素都会对流畅体验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工作方面,工作的技能、空间的安排、场地的设计、组织目标、改善工作的方式、效能提高的方式等都会影响流畅体验的产生:当所从事工作的技能复杂性和灵活性较高时更易产生流畅体验;空间安排越有创意越易产生流畅体验;当工作中锁定组织目标,流畅体验就越容易发生;如果采取原型化的方式来改善现有的工作,那么流畅体验也易产生;通过可视化来提高效能也更有利于流畅体验的产生。在文化方面,当角色、规范和礼仪与国民素质相符合时人们会体验到更多地流畅感。在社会方面,政府越稳定,人民越富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流畅体验产生的频率也越高。在家庭方面,生活在透明、中心、选择、反馈、承诺和挑战性等都最理想的家庭中的青少年更频繁体验到流畅感。
六、流畅体验研究的意义
对流畅体验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贡献。Seligman将研究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定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而流畅体验正是积极状态的一个关键指标。实证研究证明流畅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更有效地工作,增强人们的学习动机,让生活更有乐趣与意义。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对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以及提高创造性都有较大帮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理论意义。
七、展望
流畅体验的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30多年。目前,流畅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运动、网络等多个领域,并已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活动中,如音乐创作、数学考试、排球运动、网络游戏等,但还有很多并未涉及,如笔者认为针对越来越有影响的广场集体舞现象,如何增加广场集体舞中的流畅体验使得锻炼者坚持锻炼、提高幸福感将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建议未来流畅的研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加紧密地联系,扎根于生活实践,使得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流畅体验的理论起源于西方,主要研究也在西方,将其推广到全人类是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该问题的思考将会积极推动流畅体验方面的跨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Csikszentimihalyi M.Play and intrinsic rewards[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5,(15):23-25.
[2]Csikszentmihalyi M,Abuhamdeh S,Jeanne N.Flow. Elliot J,Andrew S,Carol V,Martin.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5:598-608.
[3]任俊,施静,马甜语.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16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