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倡语感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倡语感教学就是题中的应有之义了。
  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大量的是以升学为中心的死记硬背、大战题海的教学,根本没有把语感教学当作一回理,甚至根本不知道语文天地中竟有“语感教学”这个词。这种状况,就不能不令有识者优虑再三了。
  好心的教师们无一不想找到一条帮助学习者提高语文能力,包括提高语文卷面分数的捷径,假如真有这样的捷径可得,又何乐而不为呢?只是一代又一代的探寻者告诫我们:这样的捷径并不存在,要学好语文,善用语言,须准备走曲折的路。
  不必担心实行语感教学会冲淡思想品德教育。恰恰相反,语感是对客观的言语对象,即言语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形象的由表及里理解、领悟与感受,是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去把握言语外壳下的诗心、文心。正是在语感教学中,语言与思想获得了高度的统一。现在,摆在我们前面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实行语感教学的问题了,而是要研究怎样实行语感教学为好。
  第一,要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前的通病是老师包揽了一切。老师说,鲁迅的杂文语言是什么什么滋味,老舍的戏剧语言是什么什么滋味,毛泽东的政论语言是什么什么滋味,也许老师的“味觉”是准的,但他一人的“味觉”可以代替众多学生的“味觉”么?“味觉”之不同,如同其面,各人会有各人的独特感受。同时,“耳朵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口品尝出来的滋味,才有可能道出究竟是什么滋味,这叫“感同身受”。如果当老师的老是以“嚼饭喂人”的方式塞给学生一堂又一堂的所谓语言分析,学生是很难学到语言的。老师可以而且应当将自己对言语对象的感受“传染”给学生,但“传染”是导引、是启发、是媒触,而不是对学习主体的取代。
  第二,要建立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目的、培养语感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曾经盛行的单元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有效的,但往往抽象的理性分析多,而具体的语言感知少,几年下来,学生大多成了背诵中心思想的高手、运用语言文字的矮子。以知识点为中心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文体知识与写作知识,有助于他们对他人的和自己的文章作理性的观照,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又何尝不是语言的艺术?人们想要说的、想要写的一切,必须借助语言表达,而知识点是断断帮不了这个忙的。语文教学中的读、听、写,一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怎样运用语言,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学习语文,无非就是要达到这样两个目的。所以,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建构同,可以考虑以读、听、说、写为经,以语感训练为纬,一经一纬,按学习阶段划分若干层次,由低到高、由浅而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第三,在以文章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情况下,一般作为教材的文章,其语言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把握了语言特色,也就把握了隐含于语言之中的意义、意思、基调、情调。由疏通语言入手,探明思想内容,再回过头来品味语言,看名手们怎样恰切而巧妙地运用它,怎样赋予它以不同声音、色彩与风格,这样教,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就算是落实到了语感上,当然,仍要说明,在由语言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而又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语感训练的指导者、设计者,学生则应是语感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收获者。高明的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去理解与感受,而是以自我的理想与感受为范例,诱导学生充分发挥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功能,达到对言语对象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语感能力。朱熹说的“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语感能力。至于苏轼称其朋友谢民师的运用语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那已经进入了语感的最高境界了。
  第四,语感训练必须扩大范围,即必须由课内扩大到课外去,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去。语言的源泉在生活之中,在活人的口头上。高玉宝家境贫寒,吴运铎身系革命,他们没有条件读很多的书,但是,前者《高玉宝》的语言,后者《把一切献给党》的语言,都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为什么?源于他们各自的特殊的生活体验。鲁迅当然是读了很多书的,但是,要是没有对他所处时代的独到而深刻的观察与体验,要是没有对“无声的中国”的透彻了解以及由此而生的深广何必愤,要是不熟悉当时正面的、反面的、中间的种种人物的形与神(性格特点),他能有如此非凡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吗?生活越丰富,语感能力越强。有的人并没有读多少书,原本也笨舌钝嘴,却因为经常在外边闯荡世界,见多识方,交游面大,慢慢地便学得嘴灵舌活,应对自如了。总之,在语感训练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又要鼓励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活的语言。
  第五,辅之以必要的语法、修辞、逻辑训练,为什么“必要”?这个道理在上一节里已经说过,这里只就训练说点看法,①结合语言现象,教给学生关于语法、修辞、逻辑的基本知识;②不要左一个图,右一个表,作烦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法分析和归纳演绎;③运用课文语言的范例和习作语言的病例,辨析哪是合乎语法的,哪是“修辞适应情境题旨”或与此相悖的,哪是思想确定、顺乎事理或根本无法成立的。④以“少而精”为原则,设计若干可供学生揣摩、比较、鉴赏的语言练习。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鄱阳县油墩街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74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