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部的设置与黑龙江近代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柏林

  摘 要:清末,学部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省的文化程度,而且还在民族和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带动了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近代化的发展。主要探讨学部设置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剖析学部的设置对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意义。其中所反映出的对于新式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以加快边疆省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部;黑龙江;近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37-03
  作为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的黑龙江省长久以来一直受到清王朝的特殊保护,实行封禁政策与外界隔绝,文化教育非常落后,直到清末新政时这一状况才发生转变,黑龙江省顺应全国新式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新式教育,发展近代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绩。1905年12月6日,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学部的设置无疑将全国新式教育改革推向了高潮,它通过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有效地对地方教育进行领导和管理,并展开一系列的教育行政活动以推动和实现地方近代教育的发展。黑龙江省的近代教育在学部的带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学部的设置对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意义。
  一、学部与黑龙江省新式教育行政机构——提学使司
  1905年,清王朝仿照日本文部省的制度设立了学部,学部作为专管全国教育的中央机构,在其成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边疆省份来说,学部的设置对于改变文化落后的面貌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05年,学部成立了,中国终于有了专门管理全国教育的中央机构了,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当时的各地方来说,并没有统一管理一省的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只有代表朝廷主持各省科举考试并监督地方官员的提督学政,提督学政虽然地位较高,但是职责不明,难以胜任新式教育的学务工作,于是学部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地方教育行政改革。1906年,学部令各省设立提学使司作为专管全省教育的行政机构,并于同年4月颁布了《各省学务详细官制》,这对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黑龙江省连提督学政都没有,它的学务只是在原来黑龙江将军衙门文案附设的学务处下进行,没有独立管理一省教育的行政机构,而学部的出现使得黑龙江省有了专门管理和发展教育的独立行政机构,这对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统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黑龙江省提学使司的正式建立
  1906年,学部令各省建立提学使司作为各省的省级教育行政机构,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学部的政策,于1907年废除了在齐齐哈尔将军衙门文案处设立的学务处,正式成立了提学使司作为管理全省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根据《各省学务详细官制》的规定,学部在各省设提学使一名作为各省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学使多由翰林或京官及实缺道员充任,三年一任,负责全省的教育事务,并受到学部和督抚的双重考核和节制,黑龙江省的首任提学使是张建勋。另外,黑龙江省在提学使司之下设立学务公所,学务公所下有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图书六课,以上各课各设课长一人,副课长各一人。黑龙江省还在学务公所设劝学员2人,负责监管劝学,设宣讲员1人以负责开启民智。除此之外,黑龙江省还设有省视学6人,学务议绅4人,资讯机关议长1人。这样黑龙江省近代教育就有了独立且统一的管理机构,它的出现为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学部的出现促进了地方特别是落后边疆省份的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这为推动边疆省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学部对于黑龙江近代教育的开发和建设,而黑龙江省提学使司的正式建立就是最好的体现。
  (二)黑龙江省提学使司与学部的关系
  学部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它与地方教育的联系就在于提学使司了,它往往把中央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令下谕到各省的提学使司,由提学使来推行中央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令以发展地方的近代教育,因此学部十分重视对于提学使的选拔、监督和考核,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中央教育机构对地方教育机构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才有利于地方近代教育的发展。黑龙江省的提学使司与学部的关系就是这样,学部设立提学使司作为黑龙江省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而作为一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提学使的选拔对于学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部多派翰林院的翰林官或进士出身的侍郎等具有优良素质的官员担任此项重任,并随时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督,这对于规范地方近代教育特别是边疆省份近代教育发展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派遣到黑龙江省担任首任提学使的则是状元出身的张建勋,可见学部对于边疆省份近代教育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张建勋在其任内,认真执行学部下达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令,加强地方提学使司与中央学部的联系,并参考西方经验创办新式学堂,先后创办了初等实业学堂、初等幼女小学堂、黑龙江省中学堂、满蒙师范学堂等,为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也要归功于学部对于开发和发展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鼓励和支持。
  学部之下的黑龙江省提学使司与学部之间既是隶属关系,也是共进关系。学部的出现促使了黑龙江省提学使司的建立,使得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的黑龙江省有了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这为黑龙江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黑龙江省提学使司的建立加强了地方教育机关与中央学部的联系,学部又对于黑龙江省提学使司有监督权,这就使得学部下达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令得以更好地实行和落实,这为黑龙江近代教育在清末时期能够取得巨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学部的教育行政活动与黑龙江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部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它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活动都以发展全国的近代教育为着眼点,这也必然会推动黑龙江近代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
  1906年,学部成立后制定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并宣布全国遵照实行。虽然“忠君”和“尊孔”使得这个教育方针并未脱离“中体西用”式的框架,但“尚公”、“尚武”、“尚实”却处处体现着近代教育的思想,这说明“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是符合近代教育思想的中国式新式教育方针,至此,在全国上下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得以真正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国上下掀起了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其实,早在1905年9月清廷下诏宣布废除科举制时,黑龙江省当局便于当年同月颁布了《为奉上谕停止科举创办学堂通行各属遵照由》以创办新式学堂,开展新式教育的工作,但是进展的速度很慢,直到1906年学部颁布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后,黑龙江省才真正大刀阔斧地办起了新式学堂,刮起了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可以说,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新式教育的普及,这对改变黑龙江省文化教育落后的窘境及推动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颁布奖励政策,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培养新式教员是发展各类新式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学部成立后十分重视对于师范教育的发展,它积极鼓励各省创办师范学堂以培养新式师资,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推动全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章程,如1907年学部先后颁布了《师范学堂学生毕业效力义务章程》、《师范学堂毕业奖励章程》、《优待小学教育章程》,这些章程规定了对各级教师和师范生的奖励政策,其中有明确规定对于被派往到边疆省份充当教员的京师或其他各省人员的奖励政策,这项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祖国边疆省份师范教育的发展,黑龙江省的师范教育就是在学部的带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1906年,黑龙江省首创三所师范学堂,分别是附设在齐齐哈尔高等小学内的速成师范班、双城厅简易师范讲习所和绥芬厅立师范学堂。1907年,黑龙江省成立了呼兰府初级师范学堂、东布特哈初级师范学堂和兰西师范传习所、海伦师范传习所、肇州师范传习所;1908年,黑龙江省成立了满蒙师范学堂和宾州简易师范学堂;1911年,黑龙江省又先后成立了呼兰初级师范学堂、黑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宾州女子师范学堂和绥海初级师范学堂。至此,到辛亥革命前黑龙江省已有师范学堂9所,班级数共达16个,学生人数达722人,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师范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黑龙江省培养了大批的新式教员,这对于促进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制定一系列的章程,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实业教育是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因此处在转型期的清王朝也十分重视对于实业教育的发展。1905年学部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发展实业教育的法令,如1906年7月颁布的《学部通行各省举办实业学堂文》、1908年10月颁布的《学部议复御史俾寿奏请选派子弟分送各国学习工艺折》、1909年1月颁布的《学部奏增订初等工业学堂课程及初等实业学堂奖励章程折》、《学部奏准自费游学生考入官立高等以上实业学堂补给官费办法折》、1909年9月颁布的《学部通饬整顿筹划实业教育札文》、1910年3月颁布的《学部奏筹议实业教员讲习所毕业奖励办法折》、1910年6月颁布的《学部奏州县停选请将高等实业学堂奖励章程变通改订折》、1911年3月颁布的《学部奏高等实业学堂附设实业教员讲习所完全科合班教授办法折》等。这些法令推动了全国实业教育的发展,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于1907年开始创办初等实业学堂,分别为南路初等农业学堂、北路初等工业学堂、西路初等商业学堂,随后创办实业教育开始在黑龙江省迅速展开了,其他各府县先后创办初等农业学堂9所、初等工业学堂4所;1908年,黑龙江省创办了呼兰初等工业学堂、绥化初等工业学堂;1909年,黑龙江省创办了巴彦初等工业学堂;1910年,黑龙江省创办了兰西初等工业学堂;1911年,黑龙江省又创办了南路中等农业学堂、北路中等工业学堂。虽然这一时期黑龙江省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创办的实业学堂多以初等实业学堂为主,但黑龙江省在学部的推动下毕竟还是发展了实业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这同时也加快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发展的进程。
  (四)开创和发展女学教育
  女子不受教育在中国封建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正常且普遍的事情,这是因为在古老的中国封建观念里“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正是这一愚昧的观念残害了中国女性达数千年之久,直到学部修改了《奏定学堂章程》后,女子教育才被列入家庭教育的范围内,随后学部又于1907年3月颁布了《女子小学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才使得女子教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学部还积极倡导和鼓励兴办民间女学,一时间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子教育的热潮,黑龙江省的女学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1906年,黑龙江省创办了第一幼女学校,这是黑龙江省的第一所女子教育学堂,至1911年,黑龙江省共创办了29所女子学堂,并于同年创办了黑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以解决女学教育的师资问题。黑龙江省女学教育的发展解放了边疆省份女性的思想,是黑龙江省社会进步的一大重要表现,同时它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
  (五)鼓励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省份,随着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清王朝和黑龙江省当局都感到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国防建设,因此在学部的鼓励下,黑龙江省开始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新式教育以开民智从而达到巩固国防的作用。1906年,黑龙江省成立了东布特哈达斡尔族蒙学堂;1907年,黑龙江省先后成立了回族齐齐哈尔清真小学、赫哲族苏苏屯小学堂;1908年,黑龙江省创办了齐齐哈尔满蒙师范学堂和齐齐哈尔满蒙初等小学堂;1910年,黑龙江省成立了鄂伦春比拉尔路小学堂,同年3月和4月又分别成立了肇州郭西初等小学堂和肇州郭东初等小学堂。虽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在清末的发展还不是很迅速,但这些新式少数民族教育学堂的建立确实起到了提高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这对于巩固国防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的迅猛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也推动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   (六)筹建图书馆,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1906年学部成立后,将兴建和管理图书馆列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同时学部也将这一职责一同列入到地方学务职责的范围之内,这就促使了黑龙江省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当时的黑龙江省在程德全将军的努力下在省城齐齐哈尔粗创了黑龙江省最早的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以期进一步普及大众文化教育和促进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1908年程德全因病辞职后周树模到黑龙江省继任巡抚一职,同年他便奏请修建黑龙江图书馆,于是在1910年1月18日,一座两层楼的图书馆即开馆建成了,它的建成与学部的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同时它的建成对于黑龙江省的近代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
  以上学部一系列的教育行政活动对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它促进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加快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使得黑龙江省在清末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学部所推行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活动为黑龙江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结语
  清末黑龙江省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学部的鼓励和推动,学部制定的政策和实行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活动都在推动着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而黑龙江省的教育在清末的迅猛发展又为其在民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黑龙江省教育的进步又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和边防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整个黑龙江省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学部的设置不仅仅带动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改变了长久以来黑龙江省文化闭塞的状况,它还通过教育的媒介对黑龙江省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总的说来,学部的设置改变了黑龙江省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为黑龙江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历史大事记:1900—1911[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谢岚,李作恒.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G].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96.
  [4]姜树卿,单雪丽,等.黑龙江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姚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4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