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菁

  当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绘画作品、聆听美妙音乐,甚至观摩影片时会发现,同一作品,每个人的感受与评价是不一样的,对于作品的主题、内涵,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这说明由于接受者的不同,文艺作品的意义是不同的。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尧斯和伊瑟尔根据这一点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同时也是“作家”。
  这一理论对于语文教学应当是有启示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除了知识领域的获取,我们更要让学生这一读者在学习中感受美、接受美、升华美,可以这么说,学生就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接受者”。那么,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怎样的呢?
  一、允许对作品的合理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经典之辞的含义是:承认阅读对象(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多元性。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对主题、形式等的理解和评价相对单一、固定,甚至有的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让学生把教学参考中对文章的理解原原本本地背诵下来,以便考试的时候能够丝毫不差地将答案搬上考卷。这样的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完全谈不上尊重接受者的看法,把灵活的、主观性极强的文学鉴赏变成了机械式的灌输。
  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作品的美学价值一定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表现出来。那么,文章的阅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经历是不同的,对作品的理解当然也是五彩缤纷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只要学生的理解是合情合理的,即使与“教学参考”有所不同,我们也不要去否定他。例如,对于《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传统的理解是,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这种爱慕虚荣,使得她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牺牲品,这固然是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有的学生认为女主人玛蒂尔德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子,她热爱生活,所以她爱美;更可贵的是她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宁可耗费自己全部的青春来为自己的失误补偿。
  虽然与所谓的教学参考的理解不同,也许和教师的预设也有很大出入,但是学生的分析入情入理,这样的理解难道我们能够否认吗?学生是作品的读者,在阅读了作品之后,产生了认识,这些认识是经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并且是合理的,是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的。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使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难以绽放,更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火花与文学审美的创新能力。
  当然,这种尊重不等于盲从。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否合理,还必须有个价值的判断,并在学生接受过程中起到指导性的干预作用。比如说,有人在谈到朱自清《背影》的时候,认为朱自清的父亲爬月台是违反交通规则,并就此加以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愚公移山》是在破坏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看似“新颖”的理解,教师要当机立断,判断出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偏差,加以引导,让开放的课堂飞扬、舞动起来,也不让课堂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不能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一味胡乱联想,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离题万里。
  二、深入挖掘文本空白处,进行文本的再创造解读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读者在阅读和接受中,还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作品以确定性的价值,填补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使之具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是作者的合作者,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正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曾说过:“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
  这种填补空白的艺术,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它能够调动读者的再创造热情,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到文本的深处。例如,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这篇充满美感的小说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情而善良淳朴的湘西女子——翠翠,对于翠翠的描写是整体轮廓性的,翠翠的音容笑貌的具体描写则成为文章的“空白点”,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可以有不同的想象。
  有的教师抓住了这一个可以深入下去的空白,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出他们心目中翠翠的体态容貌。学生在阅读了文本后,在感受了变成的风土人情及翠翠的言行举止后,纷纷有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翠翠身材纤细,瓜子脸,喜欢摆弄那条粗黑的长辫子,一双丹凤眼总流露出迷离和忧郁,她经常穿着件白底蓝碎花的土布褂子,脚着一双自家缝制的千层底黑布鞋。而有的学生则描述翠翠她扑闪着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皮肤黑里透红,梳着两只冲天辫,身着红衣裤,脚穿草鞋,在凸凹不平的山路上跳跃自如。这样的描述无所谓对错高下,因为无论怎样的描述,都是学生这一读者对于作品空白点的再创造,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他们对文本的挖掘也更加深入了。
  那么,在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填补“二十年后的香雪、凤娇、台儿庄会是怎样的”这一空白,在《项链》教学中可让学生填补“知道了真相后的玛蒂尔德会如何表现”这一空白等等,类似的例子说也说不完,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空白的契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无声处”变“惊雷”,发挥学生作为接受者的再创造作用。
  三、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接受美学理论把接受者作为作品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上理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过程培养,更要侧重于思维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课堂活动要更多地考虑让大家参与,并且包容和欢迎“不同的声音”;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还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以此来体现允许差异的存在;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做一个更新,要更加立体化,更加注重过程,更加承认差异。
  接受美学理论下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扮演的是知识的探求者、问题的解决者、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一个学习的自主个体。这样的前提下,课堂充满了平等,充满了争辩,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挑战。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阅读教学,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与方法,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也拓宽了阅读教学研究的视野。它确定了学生阅读主体的角度,在其理论指导下,我们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允许合理多元理解,重视对空白与未定点的挖掘与填充,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87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