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爽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引入到高等院校教学当中,其中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独树一帜,特别是在以区域旅游教学为主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和当前《中国旅游地理》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分析,阐述了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当中。80年代发展起来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利用计算机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特点,生成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为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为例,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地模拟自然环境和场景,实现人在视、听、动等方面的人机交互,让参与者有置身现实世界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
  (1)多感知性:即除了通过计算机技术所能感知的视觉感知以外,还融合了听觉感知、运动感知、味觉感知、触觉感知等。
  (2)沉浸性:指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参与者在虚拟的环境中达到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完全投入的一种状态。
  (3)实时性:指在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中,其中的物体依据物理定律运动,对于参与者的要求作出实时响应。
  (4)交互性:指参与者可以通过专用设备,实现对虚拟环境中事物的操作,如事物随参与者的移动而移动。
  2.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分布、形成原因及特色等。《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涉及内容琐碎繁杂、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操作性强,需要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环节,亲身体会中国壮美的大好河山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兴趣,加深记忆。
  然而,现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影响、教师思维方式局限、学校设施环境及政策支持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虽然很多院校实现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但仍以传统的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目前在传统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由于其特殊性,单纯凭借老师文字的介绍或景区图片的展示,都很难让学生有形象认识,更不可能透彻理解。例如,在讲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时,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各类建筑的类型,很难理解各类建筑风格的特点,即使通过静态的图片展示,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如,在介绍长白山的山顶奇异的“佛光现象”时,仅仅凭借教师的口头讲解、有限的图片、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对景观的认识往往是偏颇和不全面的,对大多数没见过该景观的学生来说,想象这类场景有一定困难,只有亲身体会、亲眼看见才能明白。
  (2)景区参观和现场实训无疑是完成《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更优途径,然而在高等院校的现实教学中,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做到组织学生去全国所有景区现场参观学习,即使组织学生实训,在时间、距离、次数、经费等方面也受到较多限制,使得景区参观和现场实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中国旅游地理》的讲授内容往往还涉及很多远古时期发生的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现象),或是一般人类暂时无法触及的区域(如南极地区),抑或是已经遭受破坏的历史景观(如圆明园),往往因这类知识的抽象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造成学生接受理解的困难,以及教师讲解的力不从心。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实现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通过将旅游景观、已消失的景观、人类无法达到的区域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拟,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教师讲解,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同亲身处于真实的外景环境之中。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性,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并印象深刻。同时,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改变了传统呆板的教与学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操作进行旅游景点的切换。因此,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是教学理念发展的需要,具有必要性。
  3.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发展,高等院校新型教学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可能。
  首先,国内常用的虚拟现实软件如WebMax、VR-Plant、Converse3D、GIS软件等,适用于多种操作平台,且软件安装和使用简易方便。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相关院系都建设了旅游模拟实验室,将全国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制作成3D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身体验,并进行现场操作,如同亲临旅游景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旅游模拟实验室授课,避免了学校组织学生实训所带来的不可预见的危险,同时增强了授课过程的参与感与趣味性。
  再次,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很好的共享性,可应用于不同教学课程,除了应用于《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外,如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旅游资源学》、《导游实务》都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具有易扩充的优点,根据授课内容的改变,只需更新软件内容即可完成虚拟场景的设定和改变。这些特性,使得高等院校大大减少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
  基于上述分析,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限制条件较少,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孟祥增.现代教育技术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金桥.利用FLASH课件提高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3,7:156-157.
  [3]杨建容.多媒体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4):119-121.
  [4]甘振程.如何提高职业中专《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3,39:134-135.
  基金项目:校教研项目(J1321),院教研项目(JYXM003-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938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