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十二岁对一个人是个关键的年龄--刚刚升入中学的他马上将摘掉红领巾,脸上虽然带着稚气,身体却在悄悄发育:内心潜藏着青春的欲望和矛盾--这是一个睁大眼睛准备面对种种挑战的年龄,正是这个时期对提高一个人的全面素质至关重要。艺术教育在这个时期显出了它的弥足珍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新世纪。学校教育致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才能拥有未来。美术学科的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更多的任务。那么中学美术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营造环境
中国的传统教学大都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压抑,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就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努力营造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突出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学生视为学习发展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点播者和激励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性习惯。例如:课堂作业展评时,多采取自评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评出认为是好的作业,并说一说为什么好, 然后以大家的掌声肯定。这样既鼓励了他们的的自信,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2、授之以渔:实践证明“给鱼”不如“授渔”,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一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不应再以讲授为主,教师要学会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挖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
3、培养个性: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一个人的人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它学科相比,在美术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具有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而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否认了差异,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二、发现质疑、培养兴趣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勇于发现质疑是创造型人才思维的一种高贵品质。学生有疑问,这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正是兴趣的产生,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测,甚至“异想天开”。
兴趣也是学生学好美术课、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就在于此。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不断使学生获得知识,并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直观助学、激发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创作之灵魂。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现在,美术教学已不是单纯凭粉笔、黑板、范画和老师的讲授,代之而起的是挂图、模型、投影、影像资料及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科学的想象,拓宽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能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协商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俗话说:“耳闻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干”真正美的思想最后要通过人的双手来塑造和表达,而实践的机会和多加锻炼又是非常必须的,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也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五、融入自然、体验生活
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绘画的素材源泉,作为老师应领导孩子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融入生活,让他们有机会在你的指导下,去感受生活的百态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兴趣是观察的动力,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觉得最新鲜、最感兴趣、最激动人心的事表现出来。这不但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的一条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使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事物的美,培养他们有一双能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能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提高美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进取,努力使创新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