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与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教学民主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以往的教学,教师处于维护“师道尊严”,学生也慑于“师道尊严”,虽崇其师却不敢“亲其师”教师高高在上,所以师生之间被一条鸿沟隔开了,相互间缺乏交流,实际上存在着某种或暗或明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过于严肃、紧张,而不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久而久之,教师教得很被动,学生的学得呆板而不灵活,死读书,读死书,便成为了“高分低能”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能越俎代庖,要双向沟通,成为学生成长那个路上那个得良师益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学民主化,才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二、创造想象,培养想象力
创造想象是一种复杂、富有独特性的高级想象活动。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特的创造出某一事物新形象的思维活动。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想象开始的,没有创造想象,便没有发明创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文学作品常常留下许多艺术空白--虚笔、跳跃、省略、停顿、残缺等,以造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空白,需要读者驰骋想象去和例的天不扩充或延伸,丰富原文的内容,品尝作品的韵味,领悟作品的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力。如教《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句子:“原来如此!……”--“如此”什么呢?文章略而不言。谁能一下在说得清惊叹号中包含了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省略号中隐含了多少钱抬起?在阅读交流过程中,我抓住句子的省略和多义性,引导、鼓励甚至放大学生偶然闪现出来的创意。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不同方法来发展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主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主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发现、探索、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主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五、善于挖掘创造性因素,诱发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六、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参考文献:
[1] 李元功,俞军.《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语文教学参考》
[2] 郭根福主编.《语文新课标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蔡莱丽.《语文素质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