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入境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连新 陈颂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教师在学生不易弄懂而教师又不易讲清的地方,一味采取放羊式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多读熟背,希望学生在读背过程中能自行理解其义。书读百遍之后,其义果真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自见吗?实践证明,读书的次数与读书的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现在有些学生读书,犹如小和尚念经――口在念,心却游离在外;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未必能准确理解其义。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入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融情人景,以境会意。苏轼评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过:“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画中品诗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艺术情境,与文中人物一起体验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入境阅读,教师的导入是关键,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学生难以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也就无法体验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无法深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阅读中领会品味、思考创造。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背着学生走”,教师的分析再细致周密,如果没有学生思维情感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也不可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只有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入境阅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画面。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体会作品的画意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本身就是一首题画诗,学习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春江景物图,从诗中体会画意,再从画意品味诗情。诗中通过桃花的盛开,江水的转暖和鸭子的畅游,表现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欢快喜悦之情;又通过满地吐青泛绿的蒌蒿,露出尖尖嫩芽的芦苇,迎流欲上的河豚等,萌动着无尽的春意,显示春天蓬勃的生机。再如杜牧的《清明》,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标点变为一幕寓情于景的小话剧,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情有景,画意盎然;人物的言行情状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
  有的文章表现的不只是一幅画面,而是一组富有动感的电影镜头,教师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受体验。如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要求学生边朗读边在脑中“过镜头”般显现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差役深夜捉人,老翁跳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官吏暴怒喝斥,老妇血泪控诉,儿媳伤心哀哭等,展现人间的悲惨画卷,揭露封建政权的残暴,表达对广大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和关心。学生只有读进去,进入作品描绘的图景中,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才更真切,感受才更深入。
  二、进入角色,情感体验。
  作家们用“情”和“意”写出的文章,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用“情”和“意”去体味。学生在阅读中,要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受人情的炎凉冷暖;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融合,实现读者与作品描写的景物、塑造的形象、抒发的感想、论证的事理在情感上的和谐共振,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正如俄罗斯小说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所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感情,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看到父亲不顾自己年老体胖艰难翻越铁道,努力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体验“我”内心的复杂感情,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挚细致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体谅感激之情,从中品悟亲情的温暖。又如教学《最后一课》中的告别镜头,教师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的情感投注于韩麦尔身上,体验其动作神情,感受其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从中品味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和爱国热忱。
  三、唤起回忆。激发想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认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作品中思想情感的留白之处,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填补和连接,充分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体会其蕴含的内在情感。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段落,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调动感知功能,唤起儿时美好的回忆与联想,让他们在朗读中构想自己就在高大的皂荚树下、光滑的石井栏旁、碧绿的菜畦里玩耍;看到了伏在菜花上肥大的黄蜂,听见了树叶里鸣蝉的长吟,按住了斑蝥的脊梁。体会见到斑蝥后窍喷烟的惊奇与欣喜,尝到了覆盆子又酸又甜的美味等。从而体味孩子天性中热爱大自然、喜好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特征。又如学习《老山界》一文,教师可勾连其小学阶段学过的《金色鱼钩》《草地晚餐》及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等诗文中关于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的回忆,加深理解文中红军连夜登山时的豪迈乐观的革命气概。
  四、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前人,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不一致的、哪怕是稍显幼稚的观点,也要允许学生适当保留自己的意见。如执教《愚公移山》一文,在指导学生品味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体会愚公高大形象时,有学生提出异议:愚公不愚,但很迂,不知变通。为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竟然选取移走方圆七百里的两座大山这个简单的近乎迂腐的做法,得不偿失,不如搬家划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看到学生被调动起来的热情和积极思考急于发言的情态,教师因势利导:当堂口头作文《我为愚公献计策》。学生们踊跃发言,想法奇特:有的说挖隧道方便可行;有的说修盘山公路省时省力;还有的说靠山吃山,愚公应该垦荒造林先富起来……还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破坏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应当加以制止和必要的制裁。想法不一而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再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对于勒这个人物认识不够明晰:对于勒的评价都是文中人物戴着“有色眼镜”所给的,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个人物?学生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气氛相当热烈。讨论之后,学生们仍意犹未尽。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如果于勒发财后回家会是什么情景?如果于勒破产后直接回到菲利普家又会怎样?要求学生根据于勒的境遇发挥想象,另写或续写一篇作文。这次作文,学生有感而发,写得又快又好。有的学生再现了于勒饱受冷遇、穷困潦倒、病卧街头的悲惨景象;有的学生想象于勒衣锦还乡办厂经商;有的学生写于勒做毒品生意发财,在庆贺二姐的婚礼上,国际刑警出现在面前……这些作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引入文本情境后,学生只有在反复品读中去体验感受,想象创造,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领悟才能更深入,更透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