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雯
摘 要:随着非学历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逐渐深入, 非学历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弊端开始显现, 主要有:非学历教育管理分散、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健全、培训对象单一、培训特色不凸显、培训模式单一、培训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可以从建立和理顺非学历教育机制、大力彰显高职院校特色、打造虚实一体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多方位建立校企、行业协会的合作平台、建立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等方面入手来发挥高职优势,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关键词:终身教育;非学历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非学历教育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而在这庞大的市场里,普通高校凭借优势的教育资源占据着较大的份额。普通高校在稳步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非学历教育俨然已是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关键是普通高校要统一思想,把非学历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好非学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在普通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非学历教育之际,高等职业院校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非学历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逐渐深入, 其诸多弊端开始显现,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学历教育的质量, 制约了非学历教育效能的发挥。这需要我们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目前的困境,找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困境
高校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举办的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无权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总和,内容包括各类进修、培训、陶冶教育等[1]。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进修和培训,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一)非学历教育机制不健全
1.非学历教育管理分散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它是学院的二级管理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因此,非学历教育本应统一归口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非学历教育常常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从招生、取得学籍到最后发放毕业证书都有序进行,统一由继续教育学院管理。而非学历教育不尽其然,由于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品种繁多,拥有资格证书的机构又层次不一,导致劳动部门的资格证书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而其他层次的资格证书以及培训由各院系管理,管理还处于分散阶段,并未做到真正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未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高职院校,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院系和部门繁多,培训的层次不一,品种各色各样,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极不规范,学院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学校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化为办学效益,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2.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健全
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运行机制主要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机制,忽视了非学历教育的特色,导致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及资源配置手段计划性气息比市场化色彩明显浓郁,甚至为了“安稳”毫无市场性可言。关于非学历教育的制度建设情况,超过一半的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2]。因此,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发展不仅缺乏市场开发和营销观念,而且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健全。非学历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各种培训以及进修班都需要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和外界联系。各种培训和进修从招生到资格证书的发放都占据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周末、假期等业余时间。要想长期有效地调动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不同的形式投身到工作上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潜力,一定需要建立健全一种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培训对象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主要是职业技能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除了完成一定的理论实践教学,同时还必须获得与本行业有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对象基本上是在校的专科学生,极少数的培训是面对社会以及兄弟院校。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与机制灵活的专业社会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些极少数的社会培训,也大多是吃老本,靠以前的一些老关系所得到的,培训辐射或涉及的领域狭窄,培训层次也比较低端。
(三)培训特色不凸显
促进高职校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寻求特色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赢得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说到底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是否具有活力及竞争力,关键看是否有特色。高职院校所谓培训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进修项目。一般高职院校培训特色,应体现以技能为主,强调的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培训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盲目跟风、打价格战、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调研。在培训内容上仍然是理论讲解多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的特色不鲜明, 院校与院校之间的特色不明显,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与实际相脱节,既达不到培训效果,又浪费了教育资源。
(四)培训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一般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在培训进修内容、工种以及形式等方面都受着制约。一是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认为这样便于组织且经济效益明显,未形成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培训进修的工种设置僵硬、死板,片面照搬和移植,忽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学员实用技能基本没有学到,缺乏吸引力。三是长期沿用面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培训的模式单调,考试形式死板。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目标、内容的设置上凭经验,所开办的培训班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不能达到速成和速效的教育效果。
(五)培训的评估体系不健全
非学历教育培训有明显的市场特征,社会认可是前提。要得到社会认可,唯一的标准就是培训质量。由于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那么这种培训质量高低就决定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存亡。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对考生的评价标准,不同院校之间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3] 。这表明职业技能培训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第一,考评员在上岗前一般需要参加各地市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而各地市组织的考评员培训, 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做得不细, 影响着考评员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第二,各地市及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缺乏对高职院职校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整套的监督管理制度,大多数高职院校为在短期内完成培训鉴定, 一般简化培训鉴定过程, 使培训鉴定过程不规范。
二、发挥高职优势,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一)建立和理顺非学历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自身要把非学历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的一块品牌推向社会。因此,没有继续教育学院这种归口单位的学院,应尽快建立职能明确的培训机构,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实验设备、高质量的培训师资,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体系。设有归口单位的学院,要理顺内部机构、明确职责、严令体外办班、加强对非学历教育的统筹规划。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可行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开拓市场,高效有力的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大力彰显高职院校特色
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正步入市场划分和品牌时代,建立培训品牌可以使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是非学历教育做精、做强、做大的基础。首先,根据本学院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及客观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特色和发展空间的市场定位,促进本学院非学历教育的品牌效应以及可持续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确定与本专业最贴近的培训工种。以市场准入对技能要求为导向,建立与行业技能相关的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体系。这样可以实现“工学结合”,缩短学员的岗位适应期。再次,加大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动手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时效性和职业性。这样既能突出高职院的专业特色和能力,又能达到自身发展和学员技能提高的双赢局面。
(三)打造虚实一体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贯穿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一条主线,也是非学历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重点与难点,更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灵魂。在一线本科院校和各种培训机构参与的庞大市场竞争中,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要找准市场定位,这就需要拥有自身的不同一般的培训模式。目前,新兴的虚拟技术带给我们可喜的成果,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虚拟现实是由通过高速计算机系统把现实场景中的情形模拟成一种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并使人与环境交互体验的动态虚拟场景。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所能感受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4]。这种的技术的兴起,带给高职院培训模式的新思路,通过虚拟现实可以实现对远程学员的培训,并使学员通过虚拟的场景训练达到对真实技能的掌握。那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虚拟培训和现实培训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市场开拓,突破培训时空的限制,真正赋予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活力。
(四)多方位建立校企、行业协会的合作平台
江苏近几年很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考核指标中制定了高职院年培训量要达到在校学生的2倍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培训校内学生想要完成这一指标是远远不够,这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与企业部门或行业协会合作的必要性。首先,高职院校应确立依托企业、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联系,根据企业行业的需要,为企业人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应该基于学校与企业间的利益机制,而非政府的约束或激励机制,定向培养,定向输出,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解放思想,紧跟国际非学历教育发展潮流,积极与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的培训体系、管理模式等,并融合在自身的培训中,拓宽合作办学的层次,既获得经济效益,又收到社会效益。
(五)建立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
高职院应切实加强非学历教育的质量管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首先, 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 来检查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状况, 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以社会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监控体系,让社会参与监督,并以此来评估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双,刘小娟.发达国家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
[2]刁庆军,严继昌,李建斌.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10,(3).
[3]强伟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7).
[4]赵士滨,肖鹂.虚拟现实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责任编辑:李养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