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内容创设相契合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拉近时空距离,从而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广为运用。但是由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课堂上很少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情境教学方法开始在历史教学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跨越时空去领会历史变化,感悟情感起伏。现结合《北伐战争》一课,探讨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以往听别的老师讲授《北伐战争》这课时,总是借助于地图和录像讲述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几乎没有多大突破,这样的讲解学生可能不久就淡忘了。针对印象不深刻这个弱点,且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教育等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创设教学情境来教学这一堂课,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使学生如亲临北伐战争的现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这场战争的情景中,进而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一共设计了四个场景:北伐誓师大会场的请战情景;同唱《国民革命歌》;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的战况汇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现场”采访。在讲授北伐战争即将开始时,我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作深呼吸,然后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进入激情高昂的“北伐战士誓师大会会场”。再请大家睁开双眼,黑板前面的多媒体上就出现了“北伐战土誓师大会会场”的大幅历史资料图片,学生仿佛真的来到了誓师大会现场,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兴奋的心情荡漾在脸上。我乘机发问,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北伐战土了,你们在战斗打响之前会请战吗?同学们几乎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地说“会”。我要求共大家拿出请战书,大家齐刷刷地举起了课前奋笔疾书的充满激情的“请战书”。我请两位“北伐战士”上台宣誓,两位学生分别向大家敬军人礼,然后举起拳头,慷慨陈词。一腔爱国热情,一颗赤诚之心溢于言表,情绪给其他同学以深深的感染,大家仿佛置身于炮声轰鸣,人喧马嘶的北伐战场,同学们此时参战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然后我要求大家一起大声歌唱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国民革命歌》。这首歌的谱曲非常简单,琅琅上口,我与同学们一起先唱简谱,再一起唱歌词,学生情绪完全投入,战争的气味浓厚了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课堂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增强了课堂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对历史充满热情和乐趣。
怎样把这场战争中著名的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役情况用比较新颖的方式介绍给同学们呢?我设计成两位同学是前线的通信兵,他们向一位扮演成军队干部的同学汇报战绩,有的放矢地向大家介绍了前线的战况。三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言形象生动,引来同学们阵阵掌声,同学们在愉悦之中得到了历史知识。课堂教学中还涉及到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我让同学们观看一段有关反革命政变的录像之后,请两位同学再次穿过时光隧道,冒着枪林弹雨,来到蒋介石反动军队血腥屠杀现场进行分时间段采访。学生采访完4月12日蒋介石军队的血腥大屠杀以后,结尾用了现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语句:“有关流血事件的最新动态,我们将继续关注。”第二位学生在4月13日现场采访时写道:“请看我身后的宝山路现场已经流成河,惨不忍睹。这时配以多媒体同时显示相关图片,有关政变的最新动态,我们将作继续跟踪报道。”通过学生现场的采访和生动的描述,同学们如临其境,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时空的差距此刻都仿佛不存在了,使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有人说这样的教学手段似乎有表演的痕迹,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表演也是一种能力,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作铺垫,没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酝酿和积累,能渲染出战争的气氛、演绎出战争的效果吗?请战书、二次战役的过程、现场采访都是由同学们参阅大量史料,经过反复推敲,然后亲自执笔、润色,我稍作修改,这也不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极好的锻炼?
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这场北伐战争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许若干年以后有些历史史实早已淡薄,而北伐战争的历史,对同学们尤其对这些参加表演的同学来说,这段难忘的经历和这段历史一样将永远定格在他们的心里。
当然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很肤浅,没有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那么完美和成熟,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去挖掘,相信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够在创设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打造出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有人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我们一定会抓住情境教学这个法宝,共同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