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童趣》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明菊

  摘要:童年时,没有人强迫你干什么,而是你自己要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实验。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甚至是一片树叶、几小块石头,都会让孩子们“研究”半天。让我们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
  关键词:情境体验;乐学会学;童年
  
   《童趣》是从清代文学家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并让我们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还缺乏了解,因此,本文的学习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主,通过熟读课文、指导学法、讨论交流、引导想象,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乐学会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童趣。
  2.品味文中精当的语言。
  3.学习古人的记述手法,生动地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
  重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是重点,品味语言和学习写作手法是难点。
  教法学法:读议结合、情境体验。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听一听(引事例入文,让学生有新鲜感,产生求知欲)
  同学们,有一档电视节目是专门反映儿童生活的――《饭没了秀》,知道大家都爱看,那么可爱的孩子,谁不喜欢呢?此时多媒体显示:在自由的心灵中,世界是美丽的,是魅力无穷的。
  (让学生齐读,活跃学习气氛)
  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在中年的“我”看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在“我”儿童时的生活中,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啊!翻砖寻找会弹琴的蟋蟀,低声吟唱地油蛉,有时遇见的是班蝥、蜈蚣,“我”并没有失望,反而兴致勃勃地玩弄着。即使是那些毫不起眼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缠在一起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我”也能注意到它们色彩形状各异,享受着在意外的发现中带来的意外的乐趣。童年时,没有人强迫你干什么,而是你自己要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实验。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甚至是一片树叶、几小块石头,都会让孩子们“研究”半天。这样的情景,今天又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了,不过,这个快乐的人生活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远,他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课文题目是――《童趣》(让学生齐答)。
  二、读一读(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读读题目,有些什么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这篇作者中年时写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重在记“趣”。)
  文言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
  读清句读――读准停顿,不读破字(学会划分节奏线:故/时有/物外之趣)
  2.请擅于朗读的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出童真、童趣的味道。
  3.学生点评朗读效果,老师适当点拨后再齐读课文。
  三、学一学,记一记(本文较为浅显,应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
  学法指导:
  1.字词的翻译。如添字法(微:微小);补字法(文言一般没有量词,需要在译文时补充,如一癞虾蟆:一只癞虾蟆);换字法,也叫文白对照法,余:我;张目:睁开眼睛。
  通假现象――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词类活用――鞭数十,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一词多义――主要是“之”的用法、“为”的用法。
  古今异义――妻子、交通、走。
  重点词语――根据课文自己整理(意思相近或相对的词语、成语、生字难词)。
  2.特殊句式。省略句――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倒装句――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用烟慢慢地喷)。
  判断句(略)。被动句(略)。
  要让学生将平时总结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掌握文章意思,不必个个字生搬硬套,有些字词,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大胆地推断,创造性翻译文言。
  四、想一想,练一练(灵活运用所学方法,细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分组解读。把全文五段分到四个组(4、5段合为一大段),集小组之力量质疑解难:这段写了什么内容?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字词没有弄懂?(读后讨论,即时做笔记)
  2.全班讨论交流。把每组的讨论结果公布,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优胜组予以鼓励表扬。
  老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如重点地方学生没有提及的,教师要适时补充。如学生有些词语理解不够,教师要讲解指导。教师要灵活机动,既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要扣住一些重点词句,为学生理解背诵打基础。
  3.梳理文段,强调背诵。余忆童稚时――明察秋毫――物外之趣/观蚊成鹤/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鞭打虾蟆。(让学生概括全文并根据提示练习背诵)
  五、品一品,议一议(品读课文,理解童趣)
  1.通读课文,体会妙趣。文章题目是《童趣》,通过我们的多次阅读,同学们看看“趣”在何处,这几件趣事能否换顺序?
  2.再读课文,赏析句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要求学生回答时不看书能较准确地说出句子,理由阐述清楚。
  有没有自己不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如果让你来改,你会写些什么?(给学生提供发表个人意见的空间,也许会有奇思妙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六、说一说(总结全文,诱导写作)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以第一人称,用生动的笔触,通过联想和想象,具体记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奇趣,在天真的生活中发现美,内容生动有趣,用语准确精当。
  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联想自己快乐的童年,谈谈自己“过家家”、“斗蛐蛐”、“喂小动物”的趣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口头表达力。
  七、写一写(浓情宣泄,描述童趣)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缤纷,灿烂耀眼;童年是一杯可乐,满含着人生的喜笑欢愉;童年是一首诗,蕴藏着千般美丽万种情致。同学们,你们才十二三岁,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虽然我们再不可能回到无忧无虑的纯真年代,但是,那时的天,那时的地,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将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永远珍藏。同学们,说出来吧,写出来吧,那段如歌的岁月里,山坡上、田野里、小河边、树丛中……我们是怎样留下快乐的脚印的。
  以《童年趣事》为题作文。要求:叙事完整,充满儿童情趣;600字左右。
  在学生思考或写作时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内容,给学生以提示,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写童年的诗: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唱童年的歌:
  《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桨》、《捉泥鳅》、《卖报歌》、《泥娃娃》、《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我去上学校》《滴哩哩》。
  展示童年生活的图片:
  温馨提示:如果课上有时间,可以先让同学交流作文片段,师生点评,课后再形成文章。如果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作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