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能的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西方学者得加默说过“提问的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即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深入钻研教材,深刻体会文本语言、情感、价值观,正确把握编者、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提问。认知心理学指出,恰当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的建构需要精心的问题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起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只是对文本内容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学生忙于应付回答,没有时空进行深思。教师的提问重结论轻过程,重优生轻全体,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从人本主义学习论可以得出:课堂提问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宗旨的语文课堂提问。 从启发式教学理论讲,我们都会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合理的启发诱导能够诞生新思想,能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从问题的心理学分析,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所以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能。
  1.树立大语文观,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扣紧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目前课堂上问题的琐碎、漫无边际,多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读懂教材,对教材不能整体把握,不能准确理解编者、作者意图,不能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就不能选择有效的提问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再把目光盯在一篇课文上,而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清楚所教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能力,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每个学年初起码应该通览全年教材,制定出年度培养计划。教学中注意前后衔接,起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避免把课文嚼碎。教学目标明确了,课堂提问的设计有了依托,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不会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让学生不知所云的课堂。
  2.积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一课多轮”和“多人同讲一课”活动,在实战中强化课堂提问的精准性。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设计课堂提问的方法,可是有些教师并不一定认可、不一定会得体运用。如何强化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意识,提高课堂提问设计的精准性呢?
  第一、针对大家取得一致认可的方法,开展“一课多轮”的教研活动,促进新的好的方法熟练使用。对于在学习研究中大家总结出新方法,我们可以选取典型课例集体备课、集体进行设计提问,在同年级各个班级巡讲,同组相关教师参与听课、评课,一轮教研活动结束,新的方法已经烂熟于心。
  第二、针对大家存有异议的方式方法,开展“多人同讲一课”教研活动,进行不同方法不同效果的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不可避免的在设计提问时会存在分歧。我们可以让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备同一篇课文,然后逐个讲课,同组人员听评,撰写教学反思,开展教学讨论,在研究中形成共识。
  3.积极营造问、思情境,问于“愤”“悱”之时,提高课堂提问的探究性。
  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问什么,还有设计在什么时候问最巧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我们的原则。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中小学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可以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就会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然后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4.以生为本,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从全体学生出发,提高提问的鼓励性。我们的不能针对个别学生,应该面向全体。我们往往用学生举手的方式确定答题对象,但是现实中常常是优秀的学生常常举手,越是成绩差、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弱的学生越不敢举手,越得不到口答问题的机会,越得不到锻炼。
  一个班的学生有好有差,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就十分必要,提问的顺序性也凸显重要。
  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出发,提高提问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多种答案回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比如:“如果……那么……”,“假如……”,“你认为接下来……”,“你觉得还可以怎样……”,“你的看法是……”等等,这样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自己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课程意识,用教材教,语文课堂要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不可变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不能冷落教材,而一味地向课外拓展延伸。就语文科的特点来说,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不可分割的,是一个统一体。语文的课堂,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交融,那样才展现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精彩。因此,有效提问要注意巧妙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者中寻找交汇点,开放有度,注意综合性预设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