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大班额教学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洪建 孙静静
【摘 要】大班额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纵观已有文献,大班额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弊端、大班额座位安排、作业批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研究内容不平衡、研究方法单一、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缺乏对话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大班额教学的理论研究。
【关 键 词】大班额;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4-03
大班额一般是指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45人以上的教学班。大班额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3月),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大班额教学”(查找方式为精确,进行跨库搜索),共有文章19篇;而在输入篇名“大班额教学”,共有文章50余篇;输入主题词“大班额教学”,文章有90篇。
一、大班额教学研究的现状及内容
(一)大班额现象弊端与原因的研究
1. 大班额教学的弊端。有研究指出:大班额给学校带来三个方面的压力:学生活动空间压缩;管理难度加大;教师的身心压力加大。[1]大班额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使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2]
有研究者将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进行比较,总结出大班额教学的弊端:师生互动频率相对较低,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难以对个别或少数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学生受干扰因素多,给课堂的调控增加难度。[3]
2. 大班额现象的原因。2008年民盟兰州市委提交的《关于解决我市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的提案》中认为形成“大班额”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城区学校的规划建设未与城区发展同步;二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择校之风盛行,这是优良学校大班额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生源的涌入,直接导致城区学校大班额的形成。[4]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城镇化发展,农村学生大量涌入;政府投入不足,教育设备短缺;教育资源流失,教师数额不足是造成大班额的原因。[5]有论者分析大班额现象的存在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如经费的压力、编制的压力、择校的压力,使得入学人数减少。[6]
还有一些研究指出:造成大班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是造成大班额现象的制度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造成大班额现象的社会原因;学校办学的市场导向是造成大班额现象的经济原因。
如何解决大班额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必要的教学设施,控制班级额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学校应合理地编排学生座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方式,亦是其基本途径。
(二)大班额教学策略的研究
1. 大班额学生座位的研究。众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座位编排的策略:按学科互补的方式,把偏科的学生交叉安排;按性格互补的方式,把不同性格的学生交叉安排;学生自主选择与班主任考察安排相结合。[7]还有一些研究提出大班额座位前后轮换、左右轮换的方式。纵观已有的研究,有关不同座位排列方式与学生发展、教学效率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极少,目前还缺乏翔实的、有足够说服力的支持材料。我国的研究大多是依据国外研究成果进行的推论,实证研究尚待展开。
2. 大班额教学方式的研究。(1)自主学习。大班额教学要面向全体,顾全差异,一些学校通过向一般学生试行“贷款”教学制,满足一般生支配学习的需要,试行“择业证”、“免考证”、“游学证”,拓展超常生支配学习的范围;让每位学生拥有支配学习的自主权;通过人人参与值勤,通过早会才艺表演舞台,让每位学生拥有体验活动的参与权;通过设立班级成果展示区,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让每位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展示权。[8]
一些研究者探讨大班额自主学习时认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真正有所感悟,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以便他们在交流时,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质疑问难。[9]
(2)合作教学。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大班额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异质分组;同质分组;男女搭配分组;自由组合分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把握组建合作小组的时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互动,组内竞争;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马蹄形或圆桌会议型,一课一组合,田式设组等等。一些研究者论述了合作学习的技能、技法: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操作;学会共处。[10]
有研究者基于对大班额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摸底排序,确定帮扶对象和对应帮扶者。学科成绩第一名帮扶最后一名,第二名帮扶倒数第二名……组成“1+1”帮扶组,一个班共有七个左右的重点帮扶组,由他们自己商定帮扶目标。此外,将其他同学组成“1+2”助学组,由成绩靠前的同学担任组长,成绩紧跟其后的两位同学为其组员。这两位组员又同时是下一级“1+2”助学组的组长。这样,就把全体同学组成了一张网,一位小组长直接负责本组两位同学(加前一位帮扶对象,实际是三位同学)的预习、课内外作业、背诵的检查及辅导等,形成“1+2”助学网。[11]
(3)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主动、和谐的发展,促进大班额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研究者对分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12]
3. 大班额作业评改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了大班额作业改革的建议: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分组批改、当面批改、自我批改、给作业写评语。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单页作业”、“流动作业”方法,强调作业的层次化、趣味化。[13]还有研究者总结提炼出了大班额作业改革的四字要诀:一是作业种类要精到,解决一个“繁”字;二是作业布置要精要,解决一个“多”字;三是作业批改要恰当,解决一个“泛”字;四是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着眼于一个“精”字。[14]
一些学科对大班额作业的评改进行了探索,如语文作文的评改,有的教师采用流动作文的办法,把全班学生分成6~8组,每组一个作文本,每组每天一人写作文,当天教师只需批改6~8本学生作文,批改后将作文本交给每组第二人,第二天批改后交给第三人……依次类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学生作文每天能得到老师的批改,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15]此外,人们还探讨了数学、外语等科目作业评改问题。
4. 大班额考试改革的研究。有研究者指出大班额试卷的试题要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以最大限度地适合各类学生的特点。[16]对于试卷设计,一些论者提出,考核的内容应面向全体,可以设计包含必做题、选作题、拔尖题等不同层次与不同形式的试题,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在各个层次上均有所发展。
(三)大班额课堂管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对课堂纪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班额教学中维持纪律需要教师具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17]一些教师提出了诸如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实施问题教学、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等途径来提高课堂管理水平。但专门针对大班额课堂管理的研究较少。
(四)大班额的生态学、心理学研究
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功能系统,其生态效能表现为:自组织效应、差异资源效应、功能整合效应、放大与回固效应、生态补偿效应、生态场效应。其中,差异资源效应十分明显。虽然教师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学生间的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同时差异也会导致合作,合作能促进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成长。大班额因人数多的优势,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大、信息来源广泛,容易通过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来促进知识的互补和点燃创新的火花。[18]
有学者吸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卡罗尔的学习达成度思想并指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学生的多种智力资源,提供多种学习机会,改善教学行为,谋求学生全员发展。提出大班额教学实现全员发展,必须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教学,融入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学。[19]
还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大班额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问题,提出运用开放式课堂、构建大班额教学互动平台、创设积极多元的课堂评价机制等方法优化大班额教学的心理环境,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0]
(五)大班额教学的实践研究
除了理论上的探讨,人们对大班额的座位编排、教案撰写、课堂互动、帮扶结对、作业批改等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特别是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有较多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资料。
二、大班额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1. 大班额教学研究内容不平衡,有待丰富。研究内容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关于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弊端的宏观分析较多,而对大班额课堂教学策略的微观研究相对薄弱;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简单推演较多,而立足于我国本土的扎扎实实的研究较少;经验总结式的、议论性的文章较多,而调查的、实验的文章较少;零碎、分散的小块文章较多,系统的、有份量的研究和探索较少;来自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建议较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不够。正是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大班额教学的研究处于经验式、零散性状态,完整的大班额教学体系尚未建立。今后,应开展多方位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研究水平。
2. 大班额教学研究方法单一,有待改进。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已有的大班额教学研究方法单一,其表现是:经验总结、行动建议较多,而实验的、行动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如合作学习、合作教学的介绍较多,而国内深入的实验研究较少。今后,应在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的大班额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在实验研究方面,可进行大班额合作教学的实验研究,找出适合我国大班额教学的分组方法,诸如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合作教学究竟怎样开展,每组多少人效果最佳,小组活动时间多长为宜,小组之间的座位如何安排,不同能力、性向的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进行研究。在行动研究方面,应加强大班额教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对大班额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扎实的行动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可供选择的大班额教学模式,丰富大班额教学实践,提高大班额教学效率。
此外,大班额教学的理论研究薄弱,有待加强。
注释:
[1][14]刘策.大班额――压力与行动[J].宁夏教育,2009,(6):19-20.
[2]他夏多勒.大班额教学之我见[J].青海教育,2010,(3):87.
[3]林宗和.大班额教学不利因素的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7,(7):87-88.
[4]陈富祥.是什么催生了大班额[J].甘肃教育,2008,(10):4-5.
[5]王富民.大班额现象制约新课标的实施[J].中学生英语,2010,(6):58-60.
[6]陶西平.正视"大班化"走向[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5):12.
[7]闫江涛.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座位价值的实现[J].教育评价,2005,(4): 82-85.
[8]沈怡蓉.新课程下大班额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5,(7):27-29.
[9]罗伟.大班额教学如何面向全体[J].今日教育,2005,(12):48-49.
[10]惠敏华.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6):98-99.
[11]张锋.大班额教学措施探索“1+1+2”帮扶助学机制[J].和谐校园,2010(3):94-95.
[12]刘立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29-30.
[13][15]徐慧林等.“大班”教学如何面向全体[J].江西教育,2005,(7,8):39-42.
[16]刘立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9-30.
[17]马雪.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2):58-59.
[18]胡继飞.论大班额背景下的我国学校教育生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39-43.
[19]刘如平,徐长林.论大班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全员发展[J].教育科学,2003, (5):34-36.
[20]洪军.浅谈大班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J].福建论坛,2008,(6):99-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