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秀云 迟宝忠
学生的语文素养涵盖了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所形成的素质,它包括对语文的情感、理解和应用语文的态度与能力、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方法、语文知识、语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等。面对这项综合素养的长期培养与提高,单单依赖于课堂的语文教学以及语文课文的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全新概念,并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促进多学科整合,加强学科内部诸多要素的沟通,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综合性主要就是沟通听、说、读、写,沟通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组织了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长征题材作品,如《长征》、《飞夺沪定桥》等,与此同时,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也推出了相关题材的大量作品,因此,我们在组织这项活动时,把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学生以习作、手抄报、美术绘画、电脑绘画等形式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对长征的认识和讴歌。
二、多维度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语文大课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生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所以,综合性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必须从有限的语文教材中突破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可感的现实中学习。
借清明节防火之机,我们全校师生走上了初春的原野。面对飘飞的沙尘、退化的土地、干涸的河流、被盗伐的林木,学生都深有感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抓住有利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我们与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自然中,通过亲身感受、专项调查、取样分析等综合学习活动,形成了《生态调查报告》和《环境治理建议书》,在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我们恰当地开发了本地的自然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应用语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工合作,注重活动的参与,体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问题――解决、观察――表达、活动――探究”三种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不同于其它结论式的知识掌握,而是以上述三种方式为载体,更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而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语文能力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
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探索问题根源、探寻解决问题方案上。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的探索研究过程:参观、考察生态资源,说出见闻和感受;组成调查小组,展开细致调查;走访老人、街道干部,调查本地二十年前的生态情况;查阅书籍、利用网络了解全国各地的生态情况,并与本地现状做对比分析;各小组汇总资料,集体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正是这样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受到了语文、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的收获是丰满的、多彩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全新领域,我们在实践摸索中,逐渐认清了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要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活动应当同课文的阅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程真正朝着理想迈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