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方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本渝 张竹怡

  摘要: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英语阅读教材在其结构设计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这一被称之为“泛读”的课程除了在题材方面体现了“泛”之外,在阅读量上显得相当不足,加之大量的语言技巧练习,实际上已变成了半个精读。要克服该教材的局限性,应该将导学理念贯彻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特定主题的研讨来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分析有现实意义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英语阅读学习任务,总结、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自身对国内外重大事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教学模式;导学模式
  Abstract:Textbook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However, owing to the limitation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Extensive Reading textbook and its emphasis on language skill practice, the Extensive Reading course is more like a semi-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showing its extensiveness only in topics, but not in reading quantitie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the concept of guided teaching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class teaching, so as to guide students’ reading activities through research on specific subject in the textbook. Through explor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issue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tudents complete their tasks in the Extensive Reading course, and master the study methods and reading skills, and 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e their awareness to important events and social issues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textbook;teaching model;guided teaching
  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阅读课程是属于专业技能模块,顾名思义也就是技能训练课程。由于受到前苏联以《精读》和《泛读》为核心课程的传统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调语言技能训练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强调的重点是一直是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上近年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需求,在英语教学中技能培训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多数英语专业的阅读教材在其编写、设计方面也尽力迎合这种需要,这使得多数的英语阅读教材不能较完整地体现该大纲所提出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典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为例,其主要结构为四个部分:(1)课文;(2)阅读技巧;(3)快速阅读测试练习;(4)课后阅读材料。在练习设计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阅读理解练习;词汇练习;问题讨论。从该教材选材方面来看,它是满足了教学大纲关于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才的要求,该教材所选材料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地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但在其练习设计方面几乎全部是技巧训练。该课程的周学时一般也就是两个学时,加上课后阅读材料每单元总共也就是两篇文章,怎么看也感觉不到英语专业学生在泛读方面阅读了多少东西。如果没有机会进行广泛、大量的阅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技巧实际上是没有机会在实践中运用的,也就很难有所提高。而由于对相关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主题不做深入研究,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无从得到锻炼,对阅读教程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的问题了解也极为肤浅,难以对相关主题进行阐述,更不用说提出独特的见解了,其思辨能力也不可能有机会得到训练。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教材与大纲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在教学大纲培养目标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我们的泛读教材恰恰缺失了这方面能力培养的东西和必要的指导。学生需要阅读的东西都在书本上,涉及的内容太广、提供可阅读的东西太少,而针对性的练习又主要是考查是否理解课文内容和词汇意思。这样的课程与其说是泛读,不如说是半个精读更为贴切。
  在教学原则方面,教学大纲强调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教材可以限定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范围。如果学生阅读的材料局限于课文和课后阅读这两篇材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仅仅围绕课本、阅读资料和相关练习展开,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只是一句空话。英语泛读教材在量方面的局限性和对学生阅读指导活动设计方面的缺失显然形成了一个瓶颈,它不仅限制了教师也限制了学生。
  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如果按照该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就很难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课前学生预习(有一部分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进行课文背景介绍(学生感觉很有收获,书本上没有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可能有50%的问题能答上),教师课文讲解(学生很高兴,轻轻松松学知识),对课文理解和词汇问题解答题进行讲解(对答案,学生做笔记)。照这样的教学模式,四年下来学生除了在英语技能方面得到了一些训练以外,在思想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习中发现了什么,又在学习中研究了什么,还都值得商榷。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阅读教材在设计上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许多英语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意识到了有关问题的严重性,也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黄源深教授曾经尖锐的指出了外语人的“思辨缺席”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的自主学习是通过“阅读―讨论―写作”这一基本学习模式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即围绕某一专题阅读相关的英语参考书(多本),用英语记下自己的心得,或收集材料自制PPT,接着是参加有关这一专题的讨论(seminar),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加入由此引起的争论,最后就是这一专题用英语写一篇短论(paper)。(黄源深,2010)

  黄源深教授所提出的围绕某一专题所展开的‘阅读―讨论―写作’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是可以借鉴的。如果我们在该模式上增加对学生学习指导部分,形成围绕课文所提取的特定主题的“指导―阅读―讨论―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许能够找到克服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局限性之路。在此,笔者更倾向于把它称之为“导学模式”。这种“导学模式”或许对于今后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编写的结构调整和教师目前更有创造性地运用现有英语阅读教材,发挥其长处,克服其局限性有所启示。
  之所以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导学模式”是因为以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从语言知识、技巧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这一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维果茨基的支架(scaffolding)理论和“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在此不做详细论述)。该理论所涉及的教学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excursions)、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它属于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其中强调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支架功能),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进入情境、探索尝试),使学生形成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探索),最终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撤去支架)。
  如果在我们分析了英语阅读教材设计方面的长处和局限性之后,再探讨一下“导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主要环节,或许能够看到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可能带来的帮助。
  既然英语阅读课程被称之为“泛读课”,那么在阅读课程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其课程特点,即涉及主题的广泛。在“导学模式”中学生阅读活动的主题(或专题)设定是指导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英语专业的阅读教材本身涉及的题材就很广,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有些课文主题明确,也便于指导学生展开相关阅读活动,如涉及环境、人口、妇女运动、食品安全问题等,但有些课文主题并不是很明确,个别课文还可能很难提取出有意义的主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必要的取舍。笔者认为英语泛读课强调的重点应该是专题阅读、研究、阐述和讨论,而不是技巧训练。如果一篇课文所涉及的主题无研究、探讨价值,学生不感兴趣,或很难与学生的自主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就应该学会放弃。在英语专业的阅读教材的编写设计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为学生设定有研究、探讨价值的,符合学生心理的主题,以避免英语学生只注重课本中的语言训练而对教材中所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思想、观点不加思考地被动接受的现象。
  英语阅读课程除了涉及主题的广泛之外,另一个特点是较大的阅读量。有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可进行深入探讨的主题之后,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自然就成了一项可以开展的活动了。学生为了参加课堂讨论和专题讲解必须阅读更多的资料,而课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这就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阅读活动空间。此时,教师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研究、探索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或指定部分相关的阅读资料和课堂示范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数据库、数字期刊、数字图书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进行资料查阅、整理、分析、综合,对设定的专题展开研究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克服了英语阅读教材阅读量方面的局限性,又联系了课文内容主题,可以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性的锻炼。学生此时不是简单地考查自己是否读懂了课文,而是在研究相关问题的同时展开更广泛的阅读,更多地接触了相关专题的语篇和词汇,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的英文句型、单词的用法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在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编写中,专家、学者们也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涵盖其中,把局限于课本的英语阅读变成课文学习和网络阅读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泛读。
  在“导学模式”中讨论环节的设置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督促、进行检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对相关专题进行讲解、阐述,发表其见解,进行思想表达的机会。实际上该环节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讨论,而是涵盖了学生对已收集的相关主题资料的整理、归纳、总结,小组分工合作、PPT制作、专题讲解等方面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思想观点的平台,进而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并促使学生自然地将英语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此时英语已不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深入研究某专题、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手段。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核心内容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目前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泛读不像泛读、精读不像精读的尴尬局面。
  最后的写作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强化和扩展,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将自己的思想、认识、观点有逻辑、有条理地、通过文字展示出来的过程,也是学生将已学到的英语用于真实环境的过程。目前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写作任务,与英语阅读课程相关的主要是小说阅读和读书报告撰写。读书报告的撰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活动之一,但如果学生几年的高校生活中仅仅局限于对几十年前的小说中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他们的思想势必会与社会脱节,会对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反应迟缓或漠不关心,更难说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了。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巴以冲突、人口红利、气候变暖、转基因食品、次贷危机、多哈会议等方面的问题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我们的教学能够说是成功的吗?如果在英语阅读课程中减少一些读书报告撰写,同时结合阅读课程相关主题增加有关当今重大事务的专题写作,将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思辨能力、批判精神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在编写教材中把英语写作活动与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的对相关专题的研究就可以更加深入,知识也更加系统,认识更加深刻,分析能力会更强,对相关问题也会更有主见。这也正符合了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以上对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局限性的分析和对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材结构设计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不应该仍然是基于一本教材的阅读教学活动,而应该是以教程为指导的、主题鲜明的、基于网络的、较为深入的阅读和研究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05.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外语界,2010(1).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