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系统习作教学理念和实践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伟

  什么是写作?简单说,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资讯、表达意向。《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是“得心”(通过观察、实践等把外界的事物储存于心)的渠道与成果;“记录资讯、表达意向”和“进行创造性表述”是对“得心”向“应手”(把储存于心的东西表达出来)转化的目标和要求。
  可现实是学生的作文既不“得心”也不“应手”,而是戴着镣铐跳舞。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里面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所谓天灾,是指有关习作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至今仍有许多说不清楚、搞不明白的领域和问题;所谓人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环境对习作教学的误导和干扰,二是在教育内部对小学习作的定位不准,一厢情愿地提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过碎、过急、过高的要求。正是因为这些过碎、过急、过高的习作要求超出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可能达到的水平,致使一大批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把写作视为畏途,把写作看做最苦的差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苏教版)编委、培训部主任高林生先生运用脑科学、思维科学的知识,紧扣《课标》习作教学理念,以“傲立潮头勇争胜”的魄力,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提出“系统作文教学”的理念,用科学系统发展观指导习作教学实践,带领广大教师共同探索出一条让小学习作教学走出困境的路。
  一、系统作文教学理念的新内涵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论认为,凡事物都是系统的,凡系统都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高老师创造的系统作文教学由“习作需要”“习作构思”“作文起草”和“加工”等要素构成。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其大脑思维成果的物化。因此,高老师的系统作文教学理念还包括脑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人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知识。
  高林生老师潜心研究脑科学和人的思维规律后发现:人的情绪行为(包括习作行为)是大脑和神经系统整合后的功能体现。尤其是习作过程中的“需要”“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实现这一系统写作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作文的“系统工程控制”。
  高林生老师认为,人的生存和成长的需要必然导致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出现与发展,因此“需要”是写作缘起,而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满足需要的方式。与此同时,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能力也必然会在写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在教学中,写作目标与话题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条件、能力、心理、气质等方面的因素;要创设适宜的环境与条件,把学生的需要变成自己追求的写作目标,从而诱发习作动机的产生与强化,让他们迅速进入积极构思的愤悱状态。
  高老师关于构思的解释直抵思维的本质。他说构思是在表达与交流需要和写作动机的驱动下,受话题的点燃,调用头脑中已有的与话题相似的前储备,以内部语言的方式,经历相似激活、选择、匹配、重组的思维,最终形成内在话语模型的过程。
  在经历了以上过程后,高老师认为建构新模型的基本材料已经具备,此时,人们就会按照相似的前经验在头脑中重组话语模型 ( 即通常所谓的“腹稿”):这个模型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以个体相似的前经验为基本蓝图重新搭建起来的。因为个体前经验的变异和融入,新的模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他认为动笔起草的关键是将运用内部言语建构起来的话语模型迅速地转换为运用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述。而加工实质上是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增删、调整、润饰的过程,让草稿与习作目的及构思成果更加匹配,从而满足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的实践操作。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这样定义:高林生老师的系统作文教学正是在系统论、脑科学指导下形成的一套融儿童思维发展系统、语言习得系统、习作过程系统等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系统作文教学”最大的特色在于改变以往“经验型”“碎片式”的作文教学,化零敲碎打为整体把握,化各自为政为系统整合,化盲目经验为科学控制。系统作文要求我们,不要过于关注习作教学中的某一节点,不在如何开头、如何进行外貌描写等细枝末节上过度纠缠,不肢解习作等等,不去强调作文教学中的某些个性,而是遵循系统论和脑科学等先进的规律,固本培元,开拓创新,系统整合,解放学生,让习作教学“得心”“应手”更高效。
  二、系统作文教学实践的新意义
  高林生先生的系统习作教学反映了现代习作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语文学习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学习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无论理念多么新颖,多么适应当今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只是唱得天花乱坠、理论漫天飞,老师们只是在观望、起哄,而不是脚踏实地在教学中去实施,那么也只是空中楼阁。高林生老师的“系统作文教学”的理念既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先进性,同时也易于操作。尤其是对于习作的系统整合,意义深远。
  1.研读《课标》,明确习作教学的目标系统
  高林生老师多次强调《课标》是关于学科教学的系统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高林生老师深入研读《课标》,提炼出习作教学方面的三点核心要求:一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二是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三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阶段目标是:第一学段写话(即小学1-2年级)。第二、三学段习作(小学3-6年级)。第四、五学段写作(中学7-12年级)。写话、习作、写作是写作能力的三个层面。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是由低到高分层次安排的内容和训练的层级。
  儿童天性爱想象,低年级又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但能否合理想象,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就无从谈起。高老师认为作为教学的指导者要掌握儿童心理,给他们的表达提供一种动力,指引一个方向。
  三、四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初步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够具备比较明确的思维目的性,思维过程也开始变得有序、完整。
  作文在这一阶段称为“习作”,重在一个“习”字。为什么《课标》把过去的“作文”改为“习作”?从字面上看,“习作”就是学习作文,既然是学习,就不能要求过高。高老师认为教师在操作时,一是要降低难度、减缓坡度,二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真正做到纸上“练”兵。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概括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让学生初步掌握四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提升习作能力;(2)强调写作既要珍视自我感受,又要学会传意交流;(3)要提高写作速度,40分钟不少于400字,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理解了这些,就把握了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高老师联系各个阶段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站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习作发展的高度,上挂下联、系统地分析三个学段的习作目标,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胸襟,真正感受到胸有成竹的惬意。

  2.细读教材,建构“读写结合”的方法系统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是很清楚的。说两回事,是从各有各的目的来的。说对等的两回事,并不等于说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这是应该辨明白的。”那么,阅读和写作的彼此相干在何处?如果“相干”,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该怎样结合呢?
  思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相似论”的创立者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科学教育系统流程图》中指出:人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必须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已有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开始时反应速度比较慢,此种相似联系经过了无数次的重复,就产生了“易化”和“募集效应”,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了“快速反应通道”,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
  作为张先生门生也是他的同事、好友的高林生老师把这个原理迁移到语文习作教学上来,那就是通过阅读活动,引领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阅读这篇课文(例文)的“相似块”,而写作实际上是让学生在遇到需要用文字表达时,调用头脑中的“相似块”进行新一轮的相似激活、选择、匹配、建构。
  怎样做呢?首先是正确地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别,又要洞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找准读与写之间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在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的过程中去寻找读和写的“恰接点”,为由读到写的迁移储备势能。其次是要关注二者的差异,企图速成,机械地把读和写拉到一起,大搞立竿见影,大搞“一对一”的派对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项本领、技能的形成,在开始的显性阶段都需要重复多次,才能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
  二是引导仿写,做好从仿到创的铺垫。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通过模仿这一心理活动,就能使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离开了模仿,读写结合就是空谈。
  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照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到创,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能力的飞跃。
  高林生老师认为,在现行的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是很好的范文。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背诵,从课文中学习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及时抓住典型文章、典型段落,让学生仿写,充分发挥范文作用,让范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指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3.读懂学生,打造“以人为本”的发展评价体系
  《课标》彰显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高林生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升华。他经常叮嘱我们: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人的发展过程、生命过程。他将自己的关注置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层面,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习作评价系统。
  评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导向、激励、监测的功能,它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至关重要。高林生老师曾经开玩笑地说:“75分跟95分就差一拐弯了,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作文,千万不要吝啬那点红墨水。”言下之意,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我们也要想到,为什么同一篇作文,在不同的教师笔下竟会出现差距如此大的分数呢?就是因为评价的标准不同,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就小学生习作的评价标准而言,高老师以为,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要求学生要把想说的心里话用笔“说”清楚;第二条,要求他所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是真话。
  其实,很多孩子本来写的是他们内心的真话、真情实感,但是到了老师这儿,却要按照固定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模式去改,非要逼着我们的孩子说瞎话。这里既有一个作文评价的问题,也有一个价值观引导的问题。
  因此,高老师认为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式,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比如在高年级的作文批改中,就可以采用老师精批、学生写回批、学生互批、家长共批等多种方式。在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系统的习作评价,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近五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高林生老师执著地遵循母语教育规律,不断地实践、探索、反思、完善,用他的智慧和爱心,为中国的小学习作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如今,“系统习作教学”理念日臻完善,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先进理念将为我们的教学插上有力的双翼,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的效果,也必然会振翅高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