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感培养的三个维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第一维度:默读――语感之源
  默读就是不出声读书,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出吾心”的源头就来自于学生的默读,也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默读,获得对整篇课文的初步感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里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量化的指标,更是提出了一个操作的要求。“一定的速度”,既包括了读得完,也包括了读得懂。为此,指导默读要注意以下三个要求:
  1.带着目标读。在日常的默读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默读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默读要读准确,不能漏字、跳字,走马观花;比如默读要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比如默读要注意随时思考,做到读与思随。
  2.带着问题读。语言的感知需要落实到对文本的理解上才有附着点。在默读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会找准默读的方向,加强阅读的注意力。比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讲读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出三个问题:“①滴水为什么能穿石?②文章中讲到的滴水穿石究竟给我们什么启示?③文章里提到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例子有哪些?”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重点段落,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默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
  3.带着笔墨读。默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初步感知的过程。对于阅读过程中的发现,学生要随时注意记录,用笔用尺,或画或划或写或圈,通过各种符号的标识随时记下自己的看法疑问,为进一步分析作准备。
  第二维度:表达――语感之要
  表达效果就是言语的主体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受体(即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表达效果是获得语感的众中之重,对学生来说,表达效果就个体化的语感。一般说来,我们追求的理想的表达效果可以根据为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语言表达带来的效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从语境中分析表达效果。语境即言语环境,也就是词与词、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共同构成的上下文关系。词语出自语言环境,表达效果因语境而彰显。要引导学生分析词语所处的环境,进而获得对语言的感悟。比如《詹天佑》一课中对“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一句话的解读,教师可以抓住“否则”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填空,“如果铁路修成功了,那么……”,“如果铁路不成功,那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回答,“由此看来,只有……才能……”。学生一定会被詹天佑的决心和爱国心感染,这一组关联词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2.从修辞中分析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辞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又明晰的要求,即既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又要求“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实际上正是强调让学生通过修辞来体会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悟其带来的表达效果。如比喻的形象、拟人的生动、夸张的突出、排比的气势等等。
  3.从抒怀中分析表达效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是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情感,从情感的感受和分析入手,以情析情,以情述情,可以让学生感受情感,进而获得语感。比如《诺贝尔》一文中,诺贝尔高举双手呼喊的一段无疑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诺贝尔纵情高呼,然后再冷静思考,“满身鲜血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此时又会高举双手呼喊?”然后再要求学生朗读,以此来获得对文章的真切感受。
  第三维度:顺序――语感之线
  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要想培养语感,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脉络结构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一般说来,文章的线索大多由情感线和叙事线组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学生理明线、教师析暗线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叙述顺序或文章结构的认识。学生理明线,就是在传统的要求学生分段的基础上,给课列出结构图;教师析暗线,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拟出的明线,逐步分析情感变化的轨迹。比如《草原》一课的明线就是按照访问的顺序或地点转换的顺序,从初入草原到途中见闻最到再到蒙古包内外三个阶段;而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则要抓住“我”的感受,分别写“初入草原――景美、途中见闻――人美、蒙古包内外――人美”,最后再归结到汉蒙的情谊深重。以事悟情、以情促事,学生的语感自然而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把握住这三个维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本来就是一个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它需要牵涉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需要天长日久的培养。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还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