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学兵

   摘 要:数学是美的,在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数学的美因,让学生感受美,在美的感受中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掌握,同时也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美”的渗透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导课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好奇的阶段,先天的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而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请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2、7、3三块数字卡拼出不同的6个三位数。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谁最先发现拼出的哪些数能被3整除?如果把卡片7换成卡5,现在拼出的数还能不能被3整除?通过计算,这些数均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呢?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求知中发现数学的美,积极地挖掘数学美,不仅增强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其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
   二、情景美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概念是首先接触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模糊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挖掘美的因素,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例如在讲解“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小组的桌子上放一个盛了各种形状的物品的篮子,上课初始通过设疑(篮子里有什么,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分一分,让学生在实际接触中感知数学美,通过学习掌握本质特征。这些立体图形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美。
   三、评价美
   教师的赞美鼓励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是极强烈的,评价构成了师生的沟通桥梁,教师要在学习中适时地给予鼓励,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是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升华,在评价中提高审美情趣。
   四、升华美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审美,去发现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的美和创造数学的美,形成良好的学习倾向。
   总之,数学本身就充满美的韵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发现美,理解美,升华美,摆脱苦学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感知美的过程。用数学的美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 安徽省太湖县天华镇平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