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发展数学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房小科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巴尔扎克也曾指出:“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就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最终导致课堂成为教师和少部分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并且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围绕问题去发现、去探究。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和谐宽松的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得以发展的保证。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首先要表扬他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再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建立提问的自信心。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顾虑,使学生明白爱提问题是肯动脑筋的表现,没有问题不是说明全会了,反而是理解不深刻的表现。我们要让学生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敢疑敢问。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适当的创设情境,能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感到迫切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思维高度活跃,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教“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教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上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教师设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学生在情境上积极思考,问得自然,学得亲切。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边演示边讲述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猪八戒买来三个西瓜。他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了第一个小朋友一份;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给了第二个小朋友两份;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6份,给了第三个小朋友三份……在这活泼有趣的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运作,十分愉快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每个小朋友分得了多少西瓜?”“哪个小朋友分得的西瓜最多?”“哪个小朋友分得的西瓜最少?”“猪八戒分得公平吗?”……
三、掌握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具备了敢问、乐问的心理后,往往还不能把问题问在关键处,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密切问题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使问题真正起到激励思考,实现创新性学习的作用。当然,这种提问方法的掌握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再到自觉自发提问的过程。
1.在课始提问,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的发现和设定,是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通过必要的复习铺垫和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自己的认知习惯出发提出问题,明确自己在本课的学习目标,以便在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学有目的、学有重点。如在“通分”一课的教学中,复习铺垫后,出示课题,紧接着教师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什么叫通分?”“通分和约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习通分有什么用?”而这些不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吗?这样,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找、探索知识规律。
2.在探究前提问,明确探索方向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讨论、交流、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往往这种自主学习活动,由于缺乏一定的中心而显得散、乱、慢。因此,在自主学习活动开始前,通过讨论、交流,以问题的形式确立学习的重点、探究的方向,有利于提高自主性学习的效率。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先设问:“关键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提问明确了这次探究活动的方向和中心:“怎样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梯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的图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关系?”继而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3.在小结后提问,拓展迁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该是用所传授的新知识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如在教学“同分子、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在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整理后,教师没有急于布置作业,而是设问:“学了今天这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把学生趋于平静的思维再次调动起来:“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我想知道分数和小数怎样比较大小?”“三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大小呢?”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积极的迁移、拓展,自觉投入到新一轮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去。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批判性和深刻性的体现。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心理安全的氛围,树立“不惟书”“不惟师”的思想,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学生才能敢问、乐问、善问。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