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诵读教学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媛媛

   在新课改背景下,诵读教学仍存在很多误区,如:把朗诵理解成了背诵,把背诵的熟练度与默写的准确性作为衡量诵读教学成效的唯一尺度;诵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语文课上朗读成了必有的环节,但缺少点拨指导,流于形式;等等。有感于此,笔者以为要理解诵读教学的内涵,课堂上的诵读要适度、精当,并且要抓好平时的诵读与积累,以课下促课上,二者相结合,才能创造成功的诵读教学。
   一、诵读的内涵和分类
   1.明确诵读的内涵
   诵读旨在培养语感,重在长期坚持。要求学生出声读,反复读,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使大脑逐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感知、积累,实现认读、吟哦、融情和感悟,从而将诵读内容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这一切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诵读来实现,避免架空分析和肢解文意,而对于诵读中个别不太懂的地方,要在理解诵读的基础上以机械诵读为补充,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很多疑难都会迎刃而解。
   2.诵读的分类和指导
   根据诵读内容的不同,诵读可以分为几个不同能力层级,包括朗读、熟读、情读、背读等。
   对于精讲文章,其诵读可分成四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细读感悟阶段、熟读背诵阶段、回忆巩固阶段。
   在初读感知阶段,要让学生自主地、大胆地诵读,注意字音准确,连字成句,让学生能够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全文。这一阶段允许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存在模糊。但要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扫清读音障碍,初步理解文意,划出关键句,把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
   在细读感悟阶段,要求学生针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含义深刻或有暗示意义的语句进行细致地、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再现文中的情景,自主进入文本所描绘的境界当中。通过反复读,逐渐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内涵。对于学生并不完善与成熟的想法,教师要予以鼓励,启发学生畅言自己所感,张扬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熟读背诵阶段,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情感以抑扬顿挫的诵读形式在脑海中确定下来,最终实现文本的内化,形成自己的语感,丰富自己的语汇。
   在回忆巩固阶段,要求学生及时进行自查、互查,对所诵读的内容进行回顾与反思。
   二、根据诗文形式,采取有针对性的诵读方式
   1.针对文言文,可重在反复读,读出语感和情境
   文言文距今已久,许多词语从读音、含义到用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反复诵读,就难以营造文言语境,更难以体悟文字的精妙。具体诵读时,可以结合如下方法:了解背景,结合主旨句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细读人物语言行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处理好声音的表达,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的把握。同时,文言文诵读,教师的范读也起到引领性的关键作用,教师除了注重对声音的叩击,还要注意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让教师本身的素养和功力得以展现,让学生产生敬佩感、幸福感,争取使原本不喜欢诵读的同学加大对诵读的投入,增强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2.针对古诗词,可重在品味、体悟,读出意象和意境
   给诗歌配画面、化诗为文、名句点评、仿写缘情等。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深厚,运用这一系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诗词情境当中,从字面到文后,从意象到情感,深度体悟其思想内涵。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读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熟读成诵仍然是古诗词诵读的不二之法。
   3.针对现代诗歌,可重在读节奏,读出背景和内容
   现代诗歌具有自身的特点,有的三字一停顿,有的两字一停顿,节奏感很强。要根据语义划分好停顿位置,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些。从这些点滴的方法入手,让学生大胆诵读,自主体悟,发掘潜能,提高原有水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要读出诗人那种忧伤的美,抑扬顿挫的节奏,叠字的艺术效果来。再如读戴望舒的《雨巷》,更要求我们读出那种“悠长”的韵致来。
   三、重视诵读的作用,设计长期系统的诵读构想
   诵读历来都是教学当中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借助声音来体验语言文字外表下的文本形象,与倾听相比,诵读调动了更多的感觉器官及脑功能,强调了视觉与知觉的作用,从而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感悟。在吟咏的同时,咀嚼品味,消化吸收,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储备,这一切的积累,沉淀为语文基本功的基石,更有助于今后自我写作。如若不读、少读,就难以形成有效语感,不能丰富充实自己的意蕴情趣。
   然而单凭偶尔的课堂时间进行诵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设计长期系统的诵读构想,其中编选校本教材是一个有力的依托和扎实的落脚点。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参阅相关书籍,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本》。笔者按一定比例将课内外适合诵读的作品选出来,依照年代、体裁或文化专题的形式进行排列,每个篇目前有诵读方法指导,后有思想内容分析点拨,同时按照学段进行相应的背诵篇目分配,做到有计划,循条理,融趣味,重实效。可利用早自习、课间等时间开展诵读活动,从初一到高三,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让诵读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同时适当利用语文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诵读指导。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生就不再畏惧文言文了,对现代文的理解与领悟也较过去准确深刻了,诗文欣赏能力当然也得到了提升。
   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与机会,使之在小组中交流、互助、分享,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小组的组建要符合“组内平衡”的原则,依据学生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嗓音气质等先天条件、表达交流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后天努力因素分组,4人一小组,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组合,以保证组内成员间既有共通性又有互补性,使得在诵读过程中各成员各尽所能,交流合作,同时又有共同的前进方向。小组组建后,任何问题都可以先由各组人员提出,组内先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诵读理解方向,培养适合自己的最佳诵读方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更大的范围里共同讨论。各组间以竞赛、延伸阅读等形式进行诵读巩固练习与探讨。这就形成了人人参与其中的局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热情。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掌握诵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走出诵读教学的误区,摸索适合自己学生的诵读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的时间进行系统性诵读,坚持不懈,诵读教学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得以凸显。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中学(163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