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教师转换角色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观念,由授业者变成指导者、组织者,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点石成金”的技能。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和谐平等的氛围是探究学习的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表现,乐于创造,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请同学们进行归纳小结。根据定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一位同学提出用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是否也适用的问题,另一位同学则提出三个数、四个数或多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是否也适应乘法分配律。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加以赞扬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运算定律是最基本的,我们自己还可以丰富它,发展它。
三、创设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的数学情景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积极性主要来自充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一个大猴子给三个小猴子分西瓜,把同样大的三个西瓜分别切成了相等的4块、8块、12块,第一个小猴子分得四块中的一块,第二个小猴子分得8块中的两块,第三个小猴子分得12块中的3块。三个小猴子见自己分的块数不一样多,叫起来了,说大猴子不公平。这下大猴子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评评理,看到底公不公平?问题的出现,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都想帮猴子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将孩子们引入到探究学习阶段。同学们有的用线段法、有的化成小数法、有的比分数大小……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一一大猴子是公平的。为什么一样多呢?再经过新一轮的分析,引导探究,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学生都能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解决重点、难点时更要多创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学会发现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与人沟通的意识。
五、质疑问难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的种子,是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多加赞赏,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产生质疑,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摇篮,只有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