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读罢这篇作文,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
现在关注作文怎么写的人很多,至于作文写什么,则很少有人问津。似乎只要知道了“怎么写”,就能写出一篇篇佳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米,又怎么去“为炊”呢?没有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又何能写出内容充实、让人喜欢的文章呢?就本文来说,下锅的“米”就显得少了些,而且这“米”的质量也并不高。一锅没有或很少有“米”的清汤寡水是不能让人果腹的;没有上好的“米”,做出来的饭,让人吃了也不香。
此文的篇幅较长而内容上却乏善可陈。如果把这篇作文的内容浓缩一下,就会发现它是干瘪而苍白的。文中除了写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我”关爱和照顾的一些细节,主要写了一件事――在“我”小时候,母亲是怎么化解家庭矛盾的,姐姐抱“我”不小心使我滑落在地,于是爷爷和爸爸为此事发生了矛盾,经妈妈的调解,全家又和好如初。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寻常小事,双方根本没必要为此而剑拔弩张,也没有必要小题大做,而且从中既看不出母亲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也不见她的优良品德,所以严格地说,这一材料是不合格的,不应被选入文中,花了那么多笔墨去作详尽的描写,效果却是平淡如水。
要让别人记住你写的人物,必须突出人物的个性,也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看看文中的母亲,一大早就为“我”忙这忙那,吃饭时会把好的给“我”吃,睡觉时害怕“我”受凉,等等,而诸如此类的对子女的呵护和关心是每位母亲都会去做的,既然别的母亲也都这样做,那么,是不是可以少写或者不写,当然,作为母亲,总有共性,但共性要通过个性来表现,每个母亲在爱孩子和教育孩子方面也必有自己的方式和独到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要去捕捉,尤其是生活中的细节。如果材料是一般的材料,即使让写作高手来写,恐怕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说到底,“写什么”的问题,也属于“怎么写”的范畴之内,不过,“写什么”更重在材料的发现和选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写“山”;横、侧、远、近、高、低,如果离开了“山”,也就失去了依傍,在这里,“山”是第一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视野里,可写的东西虽然称不上是俯拾皆是,但“身在宝山”的感触,则应该是每位同学都有的吧,只要做有心人,花大力气去发现和收集材料,值得一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读罢这篇作文,最想说的第二句话是:在追求语言美之前,先把基本功练好,把废话、空话、套话从文中剔除。
先说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母亲是家庭的润滑剂”“母亲是家庭的‘总经理’”“母亲是家庭的‘GPS导航仪’”,从字面上看,三个比喻都很形象,很美,但是除了“润滑剂”差强人意,“总经理”“GPS导航仪”则皆有华而不实之嫌,因为从文中所写来看,母亲是无法承受这两顶“帽子”之重的,她既无总经理之才,也无“GPS导航仪”之能,她仅是个普通的母亲,我们不需要人为地给她戴上漂亮的帽子,只要用朴素的语言写出她平凡中的可敬之处就可以了。
如果要删除文中那些可有可无的话,恐怕文章就所剩无几了。有的整段可以删去(如题记、第一段),有些可以大大地压缩(如“GPS导航仪”这一部分)。文中还有几处套话大话,与学生的身份不符,这在旁批中已经指出。
平时不注重材料积累,又不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不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呢?当然,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学生,因为现在的教育体制问题甚多,整个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但只要对写作有兴趣,善于从阅读中去汲取写作的养料,写好作文还是大有希望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0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