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君政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要在历史课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因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超越传统认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
  第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授课中,教师应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第三,教师要提倡质疑精神,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常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勇于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师要放平心态,民主对待学生质疑,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以创新的精神适应历史新课改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思维培养的多样性
  谈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与理科教学联系起来,其实在文科教学包括历史教学中同样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多样性。在此,笔者拟谈谈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和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1.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同一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发散与融合。如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教材上的说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此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现在的俄罗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最终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偏激,但它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疑惑,那就是社会主义最终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这也充分说明学生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些理论,而是敢于有所怀疑。尽管这种思维有时略显稚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开始,只不过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已。
  2.学生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思维迁移性的发展有助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学生便会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处理。可见,传统的思维模式因缺乏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放。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结合了学生思维积极的一面,使问题逐渐向深层次迁移,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突破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使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努力探索的方向。[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