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萍
近年来,我国课改进行的力度很大。在新课改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历史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历史课学习水平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尽人意。如在开展历史学习与探究的各项活动中,很多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么条理不清、逻辑性差,要么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学生也常说,“自己是心里明白,说不出来,说不明白”,正所谓“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科学、精练的教学语言来影响学生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是指要求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教师上课时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不能含混、笼统,更不可随心所欲、胡言乱语。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综合、概括为学生做好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立足教材――注重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
1 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历史学概念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主要原材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应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概念中的一些限定词,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易混淆知识点。如“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等等。
2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
历史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不但能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纠正头脑中已有的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除了要明确目的要求外,还应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类型知识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历史过程等。只有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的历史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地复述其中的某些内容。这样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训练,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从理解概念到运用概念进行历史表达,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尝试表达的机会,通过训练来促进他们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的转化。课堂上教师应讲究教学民主,让学生开口说话,可以进行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上台执鞭当“老师”。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平易近人的教态和丰富的语言情感使课堂气氛趋于融洽,使学生愿说、敢讲,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优选作业,加强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宇表达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历史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启发性强的训练题,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碰到主观题练习时,可以让每个同学预先准备一个草稿本,让他们把答题思路先写在草稿纸上,那么即使只有一两个同学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但没被抽到的同学在听其他同学答题时其实也可以及时进行反思,并与自己的答题思路对照,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平时训练,学生留意了遣词造句,注意了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专业术语的运用,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实施下来效果相当不错。
当然,提高历史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故事等。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积极找问题、想办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