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读写结合”之花在写作中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房庆

  读写结合是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实时训练的特点,表现了课标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时间的机会”的思想,而且明确暗示: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起来,还要让他们写起来,这才是语文的实践活动。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目的。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对于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现在就以我执教的苏教版教材中,对于某些典型文章的处理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尝试读写结合的。
  一、从遣词造句处学写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那些描写细致、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例如,学了《鼎湖山听泉》(九上)一文,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对,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
  二、从典型构段处仿写
  在语文教学中,我从教材中精选一些在叙述方法上具有典型构段方式的段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再看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构段的方式,进而把这种构段方式扩展和迁移到学生的习作练习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为了叙写百草园丰富而有趣的童年生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即为我们勾画了百草园鸟虫活跃、草木丰盛的奇妙境界。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桑葚、蝉、黄蜂和叫天子(云雀)是一组慢镜头的平行推移,并用突出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等使描写对象显得更加具体和生动。然而作者巧妙地把镜头对向最具趣味的“泥墙根”,安插了其他趣事的叙写:玩斑蝥、拔何首乌……
  这一段文字具有典型代表性,非常适合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开拓思维。 然后要求学生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景物描写的句式和语言的修饰,描写一段“校园一景”或“校运会场面”的片段。要求:①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就充满……。”的句式连接描写的景物。②使用恰当的形容词进行修饰。
  学生例文: “校园一景”
  不必说风姿绰约的木棉树,碧绿青翠的绿萝瀑布,沉稳高大的榕树,鲜艳绿颖的塑胶跑道;也不必说鱼儿戏水的荡漾,永远忠实的凉椅在小径旁待你歇脚。单是满眼的绿意,就值得让你驻足游赏。――初一(4)班 蒋雯馨
  不必说朴素明亮的教室,清澈的池塘,也不必说参天的大树,单是教学楼前的小亭、树影和小桥流水就已充满书香气息。――初一(4)班 王雨萱
  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练习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理解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在操作上主要是仿写,从摹仿走向创造,再由长期积累走向自己文思放飞。
  三、从谋篇布局处练写
  初中语文课文的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每一类型课文、每一篇课文作者都精心的选材、组材,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去谋篇布局,是学生阅读和习作的最好范文。我在教学中,则把作者的谋篇布局方法作为读写结合的模仿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例如,朱自清的《春》(七上),文章在整体布局上构思精巧,布局合理,读来富有韵味,美不胜收。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围绕一个“春”字宏观描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在主体部分又微观描绘了五幅早春图――“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结构分两个层次呈并列布局,文字走向一目了然,决不落窠臼,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展现给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诗情画意、真实可信的春天画卷。理解这个特色之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然后仿照其盼春,绘春,颂春的结构和选材仿写《濑江之秋》或《江南秋韵》。
  学生例文: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绿的。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它将变作春泥滋养着大地,毫不眷恋枝头的繁华。秋雨落在红叶和黄叶以及掺着绿与黄的彩叶上。豪华的枫叶,精致的常青叶,普通的梧桐叶……
  在仿写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仿写范文只是写作中的一种手段,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领会到写作方法,体味到写作的奥妙。
  四、从文章结尾处创写
  好的文章常常在读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结尾处似乎话还未完,还应该有下句,但作者到此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把文章的结尾处作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练习写作的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没有说完的话或故事。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个性化阅读,又提高了习作水平,实现了读写结合。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处,菲利普夫妇如临大敌,到了疯狂的地步,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故事就戛然而止,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学生的推想习作,想象力丰富,大胆求异但又合情合理,始终围绕着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淡漠亲情的品格去续写,并由此激发了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了文章主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语文知识外,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读一文得一法,练一项能力。这样长期练习,定会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给学生的今后发展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善于点燃并珍惜学生思维的火花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学会阅读概括与写作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中能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