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经典诵读绽放个性之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的精心指导下,我校“经典诵读”课题组如春风化雨露,兰蕙斗芳菲。我校师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芬芳里,尽情体会着经典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
  关键词:书香校园 阅读 诵读
  一、书香校园显典雅,经典诵读增底蕴
  清晨,走进校园,必能听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分阶段在不同的年级诵读。每天早上晨诵,雷打不动,虽是短短短的十五分钟,学生不大能诵读老师推荐的经典读本,而且对每册书中的文言文全部要求背诵,这样的诵读既积累了词汇,又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走进学生的心田。传统文化进校园,长期的耳濡目染,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有助于陶冶情操、丰富想像、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完美人格。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不再热衷于洋快餐,迷恋于日韩动画片,传统文化是中华之根、民族之魂之所在,它将给每个热爱它的人与文化的份量、精神的底色、智慧的超越和发展的信心。”“每一次读它就像是与哲人的对话,与贤者的心灵相约。”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校自开展“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验以来,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1.组织骨干教师,精选《论语》100则,编写《不朽的论语》《孟子选读》校本教材,师生人手一册,并将这一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每天利用早读中的15分钟,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学生自学、小组研读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另外每周还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交流和展示一周中所学心得。学校还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阵地大力介绍宣传《论语》《孟子》的思想,召开“永远的孔子,不朽的《论语》研讨会,“孟子”读书会,从而营造了一种形理兼备、气韵流畅的文化氛围,莘莘学子每天都被这儒雅大气的文化氛围所包容、所感染、所提升。
  2.长期的阅读积累,提升了作文水平。他们遣词造句,引经据典,作文有了一定的进步。
  3.倾力打造多种阅读教学形式。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坚持每天经典诵读、美文赏读,每月杂志选读,每学期名著必读。具体表现为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的课文拓展阅读,专题导读,经典背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不管课本上有没有要求背诵,我们要求学生全部背诵)活动趣读,荧屏荐读(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等等),最后达到以写促读。
  三、发挥课堂主阵地,阅读教学扬个性
  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它的第一个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奉献。没有读者的自主性,文本的灵魂,语言的生命力,就无法进入读者的心灵,读者就无法享受在智慧的海洋中游泳的乐趣,更别说发现和创造了。让初中生在阅读中走进作品,走近作者,阅读出作品的内涵,阅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自己的感受。为此,我校教师以课堂为主体,努力打造个性化阅读教学特色。[1]
  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情感世界
  意味深厚隽永的作品,往往涌动着生命的妙谛,是血与肉、行与神的有机结合。学生只有用心灵感受作品,才能品尝其滋味、呼吸其气息。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阅读中,只有激活学生的悲悯、同情、愤怒等心灵感受,才能让他们汲取作品中慧心巧思的营养,才能不断的增长语文机智和语文能力。[2]
  2.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获得思想启迪
  阅读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流行为,是通过精神消耗完成对阅读世界的旅游,也是语文素养的产生通衢。作品是思想和情感的外衣,是创作灵魂的语言外壳。由于文短情長,作品往往充满更深的意义。我认为,能给我们语文老师启发的就是香菱学诗了,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像黛玉教香菱那样,让学生贴近作者进行对话,提高独立阅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日积月累,初中学生便可以离开教师扮演成咨询者(读者)和被咨询者(作者)双重角色,通过对话来满足理性和情感的精神需求。[3]
  3.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享受审美愉悦
  打开语文课本,有些学生能听到语言文字中绿叶的呼唤,看到岩石的沉思,闻到野花的芬芳,从而领略世界的沧桑,时空的奥秘,以及宇宙之谜……有的学生却只能望文生义,仅从文字表层有点感知。归根结底,还是心灵感觉的唤醒或者沉睡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唤醒心理的情感,进行课文的审美。
  (1)情感上,反复吟诵咏,感受教材的美。新编的语文教材在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著名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底蕴。掌握准情感的声调,掌握节奏和语气,使能学生能将教材的语言符号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从而自然进入审美状态。
  (2)思维上,激活想像,参与创造美。文学作品是意象、意境、作家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载体。没有想象力,你只能在眼睛里只能看到符号。就像盲人一样,更谈不上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阅读、冥想、体察以及提问、提示、诱导、分析和描述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体味情感,从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苏霍娒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孩子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教学亦当尊重孩子的心灵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灵魂参与阅读,让灵魂在文字符号构成的世界里进行精神漫游,在漫游途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这也许就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李玉英.浅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陈炳清.构建阅读教学策略精彩阅读课堂教学[J].教育艺术,2008.
  [3]丁宁宁,吴剑.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6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