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叩开学习的兴趣之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述明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在时代要求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科学研究相类似,它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专门的途径,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感知与体验中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逐渐学会分析与推理。笔者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兴趣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被现在的青年学生所接受,他们需要的是开拓与研究,特别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的主动研究和积极探究――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时代要求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科学研究相类似,它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专门的途径,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感知与体验中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逐渐学会分析与推理。近几年,笔者尝试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一、未闻曲调先有情:情境带动兴趣
“学问万万千,起点在一问”,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比如,参观动物园时,学生被一个“小鸟骑车”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同学好奇地问:小鸟怎么会听懂人的话?饲养员为什么要不停地给它食物?我告诉学生,这是饲养员在通过食物来强化小鸟的表演,从而让小鸟形成条件反射。对此,学生感觉似懂非懂,只是被精彩的节目所吸引,觉得有趣极了。不久,在学到“脑的神经机能”这块内容时,我就把这个话题重新推出。大家想起上次动物园的那一幕,不禁开始草率而兴奋的猜测,但都有些离题万里、不合科学。当我把他们的猜测否决掉后,他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一边是猜测的错误,而一边是事实得不到解释,为什么?于是我就说,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就这样带着大家进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强化,将原本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之所以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笔者以为主要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且使这种主体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在这里,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问的开拓者,是科学家式的人物。
二、“百闻不如一回见”――动手挥洒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二《生物》第一册“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除了按教材用3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进行演示实验外,还利用教师讲解过的实验方法,让学生用5%、15%Nacl溶液;35%、5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同学们跃跃欲试,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
这节课上,学生的团结合作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果仅仅是教师的演示,他们将是观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如果让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动手,他们则是研究者,主动地获取科学研究的结果,他们当然倍感兴奋。
三、“贴近活生生的时代”――“热点”调动兴趣
日新月异的年代,信息不断映入人们的眼帘:克隆、转基因、神舟八号、人类基因组计划、艾滋病、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让他们重视信息的作用,经常让学生做些生物学的文摘卡和剪报,讲课时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学生感觉老师的讲解很有时代气息,就像热气腾腾的面包,特别适合学生的胃口。
同时,让学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写成关于生物知识的小论文,如:《关于我市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建议》、《环城河水生动物群落研究》、《家乡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调查研究》等,一个小小的数据,同学们都通过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方法获得,他们初步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延伸和巩固了课堂生物学的知识,构建了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通过教学反思,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情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二期课改中革命性的改革,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适应了教育中继承与发展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应当将两者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中,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和学生接受式的“学”的现状;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须不断收集信息、积累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给知识加个问号”―― 课题激活兴趣
《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更有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和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训练。笔者在研究性学习指引下的生物教学中更强调生物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应用性。如果说关注生活热点是以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那么小课题研究更在于把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形成“会学与乐学”的氛围。
如,《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是一块内容庞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教学知识,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列举许多生动的事实,但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东西不多。我通过创设灵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全班分成了五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考察与体验,并查找一些网络资料。通过研究这个课题,学生不但学到了生态学的那些基本知识,而且领悟了对照实验法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兴趣的调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态度,而不是一门课程。生物学习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贴近生活,把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到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能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究,更重视联系实际。因此,研究性学习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