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珏珏
阅读是充实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读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作者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仔细挑选,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应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时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的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二、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阅读能力
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学习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活动,可谓一箭双雕。《海燕》一课,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既不了解时代背景,也不了解高尔基的情况。教师就可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并整理资料卡。学生阅读了有关资料,了解了高尔基的生平,甚至读了他的著名作品。这样,在课上学习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中的各种象征意义。当然,有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也可以由教师一古脑儿地灌输给学生,但是那种给学生现成的米甚至煮熟的饭的做法,虽然暂时可以使他们肥胖起来,但终究会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而挨饿。
三、充分利用课内所掌握的阅读知识,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在学完课文后,我总是精选一至两篇类文进行比较阅读,选材的原则一般分三类:文体相同,构思有异;题材相同,体裁有异;文体题材相同,角度有异。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去独立自学,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这样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以《白杨礼赞》为例,在这篇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重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选取了巴金的《灯》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作为课外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又强化了教材的“例子”观念。
四、掌握文章过渡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过渡方法,了解文章的过渡手段,理解作者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地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五、学会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六、在鉴赏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对比性鉴赏。例如,学习郑振铎的《海燕》,可引导学生阅读描写春天景象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及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由于有相同点,学生由阅读一篇到阅读多篇,从不同角度了解同一景物的描写方法,这对发展学生语言,积累语言都很有好处。其次,可抓住文章作者,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像李白、杜甫等诗仙、诗圣们的千古绝句,学生若能多背几首,是非常有益的。
学生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学生只有拥有知识方法,真正拥有自己的阅读过程,用心和文本对话,在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培养创造思维,阅读能力就会一天天的逐步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