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写作:如何从生活中“拿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学斌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有两句很有名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体的意思是,渠水为什么会这么清啊,因为有源头,所以活水就滔滔不尽了。
  这里说的水之“源”和水之“流”的关系。我以为,用这样一种相互依存来阐释和解读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也是颇为适宜的。
  作为一种文学常识,文学来源于生活的说法尽人皆知。但是,究竟文学是怎样源于生活的,却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至少有四种具体的关系对应。
  首先,在我看来,文学所写的生活,不是一般的生活流,而是一种“有感情的生活”。
  众所周知,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自然有风、雷、雨、电、阴、晴、圆、缺。这些都是现象,但现象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而大自然也是无风不起浪,无云不成雨。因此,表现了这些爱、恨、离、愁的现象,描绘那些风起云涌的景观,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情绪和意味,就是一种“有感情的生活”。比如,台湾作家陈启佑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写一对恋人雨中伴行。女友出于对“我”的深情,主动到马路对面的邮筒寄信,结果却不幸遭遇车祸……故事并不新鲜,但,因为情感真挚,所以感人至深……还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花溅泪”和“鸟惊心”都是拟人化表达,是诗人感情在“花”“鸟”这些物象上的投射。这种将大自然“感情化”的方式是典型的文学表达。
  其次,文学写生活,写的实际上是“有感觉的生活”。“有感觉的生活”与“有感情的生活”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感觉”较之“感情”,广度上没有“感情”细腻、丰富,深度上,没有“感情”悠远、深沉。“感觉”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它往往云淡风清,如丝如缕;没有“感情”持久、热烈,但是,它比“感情”锐敏、轻灵,细致把握“感觉”和“感情”的区分对文学创作必不可少。而在我看来,感觉的表述,除了用于人世的整体勾勒外,主要表现在一些写景的文章当中。比如上文所说的大自然的风、雷、雨、电、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这些景物在人的内心里总会引起一些“感觉”,或冷、或热、或轻松、或沉重、或喜悦、或伤感……当你写出了自然现象赋予的自我感觉,那么,至少在这一点上,文章就成功了。因为,你写的是“有感觉的生活”,而不是表象的生活。
  再者,我以为,文学表现生活,写的实际上是“有趣味的生活”。
  我们在平时的日子里,脑子里常常有一些认识的误区,比如,总觉得好多“小事”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写入文学作品。可是,放眼人生,什么又能称得上是“大事”呢?一辈子短短数十年,真正轰轰烈烈的时刻能有几回?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的人生时间注定都会在平平淡淡中度过。于是,反映和表达这些平淡无奇的人生时刻、时段、事件就成为文学最惯常的题材、内容。而这些平凡、琐碎,乃至一地鸡毛的生活究竟怎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进入文学殿堂呢?我以为,诀窍之一,就是赋予它“趣味”。因为“人生本无意义,纯属偶然”。既然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相对的,那么,只要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只要能给生活和自己增添色彩、趣味、快乐,一切的人、事、物,一切的游戏、娱乐、玩笑、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弄假成真的小误会等等,都可以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如著名儿童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9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