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 寓学于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与体验的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一种快乐享受。
  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
  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经常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只要是合理的质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用真情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用情感激发学生。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涌现出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比如教苏轼的诗词时,因为我本身对苏轼充满崇敬之情,所以在言语之间自然会让学生受到感染,用我的情感、行动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相反,如果照着现成的教学法,就会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在教学中,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波澜,教学干巴巴、枯燥无味;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心灵不能沟通、不能产生共鸣,不能自然的交流,也就谈不上共同领略一篇文章的美。事实证明只有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学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拥有充沛的情感
  三、引用诗文名句营造意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教学实践证明,“诗”与“文”关系密切。现代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学家,有几个不曾得益于古诗词艺术营养的滋补?杨朔的《雪浪花》借用了苏轼“大江东去”中“卷起千堆雪”的意境;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不正是“离离原上草”的扩充?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不正是对《诗经》中的名篇《蒹葭》的重新演绎?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名句,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意境的理解。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细腻地描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断,深情地抒发了他对母爱的感念。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里我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加理解了“母亲”的“拳拳之爱”和邹韬奋的“赤子之心”。
  四、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这种艺术,以其节奏美和旋律美,创造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让人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思。例如教学《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配乐朗读,会使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将“单调”的心境移情于白杨树,去欣赏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充分体会其象征意义――象征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使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音乐的设置对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教授《黄河颂》,首先放《黄河颂》的歌曲,造成一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氛围。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转入诗篇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魅力和浪漫主义革命情怀。之后再配乐朗读,想象诗人讴歌的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激情澎湃,思绪超越时空,纵横千万里,遐接几千年。从而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坚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博大情怀。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起“大语文”结构,向课外延伸,覆盖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
  总之,语文学科重在熏陶,它肩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创设课堂情境,选择教学内容,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微笑、一个细小的动作对学生将来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063.htm